第二腰椎骨折的急救需现场制动,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包括评估与训练,保守适用于轻且无脊髓损伤者,需卧床等;手术用于有脊髓受压等情况,康复分卧床期和拆除固定后训练,儿童需特殊考量。
一、急救处理
1.现场制动:当怀疑有第二腰椎骨折时,首先要让患者保持绝对制动,避免随意搬动,尤其是不要扭曲患者的身体,因为不当搬动可能会加重脊髓损伤等情况。可以使用硬板担架等进行搬运,以防止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而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
二、诊断评估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能够初步了解第二腰椎骨折的部位、骨折类型等情况,如是否为压缩性骨折等,但X线对于细微的骨折或者脊髓损伤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移位情况、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占位等,有助于准确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
MRI检查:对于脊髓、神经等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较大,能够明确是否存在脊髓水肿、出血、神经受压等情况,这对于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非常重要。
三、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如果第二腰椎骨折程度较轻,没有明显的脊髓神经损伤,如压缩程度小于1/3,且患者整体情况不适合手术等。
具体措施: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卧床6-8周左右,在此期间可以使用支具等进行局部的固定,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同时,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如疼痛明显时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但要注意不同年龄、基础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等,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还需要进行康复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和肢体活动的指导,防止关节僵硬等情况。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第二腰椎骨折伴有明显的脊髓神经受压,如CT或MRI显示有骨块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或者骨折不稳定,有明显的移位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神经损伤加重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等综合评估手术的获益与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手术对其未来脊柱发育的影响等。
四、康复阶段
1.康复评估:在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如卧床期间、拆除固定后等,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包括脊柱的活动度、肌肉力量、神经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对于儿童,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以及脊柱功能对其日常活动和未来成长的影响。
2.康复训练
卧床期康复:卧床期间可以进行四肢的主动活动,如上肢的屈伸、握拳等运动,以及下肢的肌肉收缩训练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并且注意活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
拆除固定后康复:当骨折达到一定的愈合程度后,可逐渐进行脊柱的康复训练,包括脊柱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以及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等。儿童在康复训练时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