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胫骨平台髁间隆突关节面下软骨缺损是指该部位软骨损伤或缺损,病因有外伤和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为疼痛和活动受限,诊断靠X线和MRI,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后与缺损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有关。
病因方面
外伤因素:
对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如果有膝关节的外伤史,比如高处坠落、运动时的扭伤(常见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像足球、篮球运动员在激烈对抗或急停急转时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的膝关节损伤等,都可能导致左胫骨平台髁间隆突关节面下软骨受损进而出现缺损。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摔倒等造成外伤,成人则多与工作、运动相关外伤有关。
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中老年人,膝关节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软骨会出现自然的磨损、退变,尤其是存在膝关节既往损伤基础或者有膝关节力学异常(如O型腿、X型腿等)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左胫骨平台髁间隆突关节面下软骨的退变缺损。这是因为异常的力学分布会加速软骨的磨损。
临床表现方面
疼痛:
患者可能会感到膝关节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在活动膝关节时,如上下楼梯、下蹲、行走等动作时,疼痛可能会加重。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行走时步态异常,不愿意正常行走或跑跳等,因为膝关节活动会引发疼痛。成人则可能明确表述在特定膝关节动作时出现疼痛,影响日常活动。
活动受限:
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屈曲、伸展等动作不能达到正常范围。患者会发现膝关节屈伸不灵活,这会对日常生活(如穿衣、洗漱、上下车等)以及运动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儿童可能因为活动受限而影响其正常的玩耍和运动能力发展。
诊断方法方面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胫骨平台髁间隆突的骨质情况,但对于软骨缺损的显示不够敏感,可能只能发现一些间接征象,如关节间隙的轻度改变等。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软骨缺损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软骨的缺损情况,包括缺损的部位、大小、深度等,还可以评估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是否有韧带损伤等伴随病变。对于各个年龄段患者都可以进行MRI检查,儿童患者进行检查时需要在合适的镇静等配合下完成。
治疗及预后相关方面
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缺损较小、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减少膝关节的负重活动,让膝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来促进可能的自我修复(尤其适用于儿童患者,因为儿童软骨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潜力);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等物理因子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促进组织修复;药物治疗方面,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儿童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优先考虑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手术治疗:
如果软骨缺损较大、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软骨修复手术等。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手术的选择和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软骨的再生能力相对较强,部分手术预后可能相对较好,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判断;成人患者则需要根据软骨缺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膝关节功能。总体来说,软骨缺损的预后与缺损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因素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