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康复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辅助器具使用及营养与生活方式调整。康复评估需明确骨折部位、程度、关节活动度与肌力;康复训练包含关节活动度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及肌力的等长收缩和渐进抗阻训练;物理治疗有热敷冷敷和电疗;辅助器具用支具和拐杖;营养要保证充足摄入,生活方式要良好作息、定期复查。
一、康复评估
骨折部位与程度评估:明确陈旧性骨折的具体部位(如四肢长骨、脊柱等)以及骨折的移位、愈合情况等,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CT等)精准掌握骨折现状,不同部位和程度的陈旧性骨折康复方案有所差异,例如脊柱陈旧性骨折可能更关注脊柱稳定性评估。
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评估:评估相关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肉力量情况。关节活动度受限程度和肌力下降情况会影响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比如上肢陈旧性骨折可能导致肩关节活动度降低和上肢肌肉肌力减弱,需要针对性制定康复计划。
二、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动运动:患者主动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根据骨折部位和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范围。例如上肢陈旧性骨折患者可主动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运动,每天多次,每次逐渐延长运动时间和增大活动幅度。对于儿童陈旧性骨折患者,要考虑其配合度,通过游戏化等方式引导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在康复治疗师帮助下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避免关节粘连进一步加重。对于老年陈旧性骨折患者,被动运动要轻柔,防止造成二次损伤。
肌力训练
等长收缩:肌肉在关节不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训练,如骨折部位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渐进抗阻训练: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阻力进行肌力训练,可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例如下肢陈旧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下肢的抗阻伸屈训练,但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步增加阻力。儿童进行肌力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阻力,以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
三、物理治疗
热敷与冷敷:在骨折恢复不同阶段合理应用热敷或冷敷。早期肿胀明显时可进行冷敷,减轻肿胀;后期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或冻伤皮肤。对于糖尿病患者陈旧性骨折康复中的物理治疗,要更谨慎控制温度,防止出现皮肤损伤后难以愈合的情况。
电疗:如低频电刺激可促进肌肉收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陈旧性骨折部位恢复。但要根据患者的神经肌肉状况等调整电疗参数,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等特殊患者要避免不恰当的电疗。
四、辅助器具使用
支具与拐杖:根据骨折部位和康复阶段选择合适的支具固定,如下肢陈旧性骨折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减轻受伤肢体的负重。支具的选择要确保合适的固定效果且不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对于儿童使用支具要定期调整,适应生长发育。
五、营养与生活方式调整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摄入,有助于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例如多吃富含蛋白质的瘦肉、鱼类,富含钙的牛奶、豆制品等。老年人和儿童在营养摄入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满足各自的营养需求特点。
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对于陈旧性骨折患者,要注意避免受伤肢体过度劳累,同时要定期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