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防治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控制血糖,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平稳血糖;改善足部循环,运用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方式增加足部血液供应;营养神经,借助药物和饮食补充营养来促进神经修复;做好足部护理,保持清洁、避免受伤;防治感染,及时清创处理伤口、选用合适抗生素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控制血糖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通过控制血糖水平,从根源上减少高血糖对足部血管和神经的进一步损害。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根据情况选择胰岛素治疗来平稳血糖。
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适量蛋白的饮食原则,比如控制主食摄入量,多吃蔬菜等。同时要适度运动,如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每周可进行一定次数和时长的运动,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运动强度和方式需个体化调整,比如年轻且病史短的患者运动强度可相对大些,而老年患者或有并发症的患者运动要更温和。
二、改善足部循环
药物改善循环:可使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足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药物。
物理治疗:如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增加组织氧含量,促进足部组织的修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高压氧治疗的压力等参数要调整,比如儿童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需谨慎设定参数;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要评估心血管耐受情况。
三、营养神经
药物营养神经:使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对于有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的患者,早期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可预防神经进一步受损。不同年龄患者对甲钴胺药物的代谢等情况不同,用药需考虑个体差异。
饮食营养补充:患者可适当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全麦制品、瘦肉等,辅助神经修复。但饮食补充要结合整体饮食控制情况,避免营养过剩加重代谢负担。
四、足部护理
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37~40℃为宜)清洗足部,清洗后要轻柔擦干尤其是脚趾间部位,保持足部干燥清洁,预防感染发生。不同皮肤状态患者清洗时注意水温等细节,比如皮肤干燥患者水温不能过高以免加重干燥。
避免足部受伤: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宽松、舒适、合脚,避免穿尖头鞋、高跟鞋等。修剪指甲时要注意,指甲不宜剪得太短,保持指甲圆润光滑防止损伤甲周组织。对于有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风险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足部受伤,比如视力不佳患者修剪指甲等操作需谨慎。
五、感染防治
伤口处理原则如果足部有伤口或溃疡,要及时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等。根据伤口细菌培养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感染防治要注意,比如儿童糖尿病足感染时抗生素选择要考虑儿童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抗生素。
密切观察病情定期观察足部感染变化情况,如伤口红肿程度、分泌物情况等。如果感染控制不佳或出现加重趋势,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防止感染扩散引发更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