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引发多种严重病症,如化脓性脑膜炎致新生儿出现发热等表现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肺炎致患儿呼吸急促等并加重败血症病情;骨髓炎致局部骨骼肿胀等影响骨骼生长发育;迁徙性脓肿如肝、脾、关节脓肿加重新生儿病情;循环衰竭致面色苍白等危及新生儿生命;DIC致出血倾向等严重影响新生儿凝血功能及各脏器功能,极大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
对新生儿的影响:会出现发热、拒食、呕吐、前囟饱满隆起等表现,还可能伴有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遗留智力低下、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这与细菌感染对脑组织的直接破坏以及炎症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有关,新生儿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对感染的清除能力较弱,使得感染易向脑膜扩散并造成严重后果。
肺炎
发生情形:败血症时细菌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发肺炎,新生儿肺部发育尚不成熟,呼吸道防御功能差。
具体表现与危害:患儿会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咳嗽、口吐白沫等症状,肺炎会影响新生儿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进一步加重败血症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肺炎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新生儿肺炎若治疗不及时,炎症难以控制,会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因为新生儿呼吸功能相对脆弱,肺炎引起的肺部病变会显著影响其正常呼吸功能。
骨髓炎
产生缘由:细菌随血流到达骨髓部位,新生儿骨髓造血活跃,血窦丰富,细菌容易在骨髓内繁殖。
相关状况:表现为局部骨骼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由于新生儿不能准确表达疼痛,可能会出现哭闹不止等情况,骨髓炎会破坏骨骼结构,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肢体长短不一、畸形等,对新生儿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而且骨髓内的感染灶不易清除,治疗周期长,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新生儿的痛苦。
迁徙性脓肿
形成机制:败血症时细菌可从血液中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脓肿,如肝脓肿、脾脓肿、关节脓肿等。
不同脓肿的影响:肝脓肿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脾脓肿可能导致脾脏功能异常,影响免疫及血液储存等功能;关节脓肿会引起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影响新生儿的肢体运动发育,这些迁徙性脓肿的存在会进一步加重新生儿的病情,使全身状况恶化,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循环衰竭
出现原因:败血症时细菌释放大量毒素,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导致循环衰竭。新生儿的循环系统发育不完善,代偿能力差。
表现及后果: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循环衰竭若不能及时纠正,会导致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的缺血缺氧,进一步损害这些脏器的功能,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新生儿循环系统对毒素和血压变化的耐受能力低,一旦发生循环衰竭,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紧急救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引发情况: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新生儿凝血因子相对缺乏,凝血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特殊性。
严重后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呕血、便血等出血倾向,同时由于凝血因子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可出现血栓形成相关表现,DIC会广泛消耗体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出血不止,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凝血功能,进而影响各脏器的血液供应和功能,是新生儿败血症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极大增加新生儿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