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破损皮肤接触、黏膜接触)、消化道传播(食用被污染食物、饮用被污染水源)、呼吸道传播(气溶胶传播)感染人体,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感染风险有差异,如儿童皮肤娇嫩、呼吸频率快等,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等。
一、接触传播
1.破损皮肤接触:
出血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例如,在疫区从事野外劳作时,若皮肤有细微破损,接触到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等污染物,病毒就可能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易出现细微破损而增加感染风险;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有所减退,也较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上,经常进行户外劳动且不注意皮肤防护的人群,如农民等,接触风险相对较高。
鼠类的血液、唾液等也可能含有病毒,当人被鼠咬伤时,病毒可直接通过伤口进入体内,这种情况在儿童中若发生被鼠咬伤且未及时处理,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因为儿童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较弱,被鼠咬伤后可能未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2.黏膜接触:
含有病毒的污染物接触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黏膜部位时,病毒可由此侵入。比如,接触鼠类排泄物后,未正确洗手就触摸眼睛,病毒就会通过眼结膜感染人体。对于不同性别,并无明显差异,但在生活场景中,从事可能接触鼠类污染物工作的人群,如环卫人员清理鼠类活动区域时,若防护不当,就可能通过黏膜接触感染。在年龄方面,儿童如果在玩耍过程中接触到相关污染物后用手触碰黏膜部位,也容易感染,因为儿童好奇心强,可能接触后未及时清洁手部就接触黏膜。
二、消化道传播
1.食用被污染食物:
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被鼠类排泄物污染后未经过proper烹饪处理的食物,人食用后可感染病毒。例如,在鼠类经常出没的厨房环境中,鼠类的粪便等污染了食物原料,若未彻底清洗或烹饪时未达到足够温度杀灭病毒,就会导致人通过消化道感染。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可能症状相对更严重,因为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对病毒的抵御能力也相对较差,感染后也可能面临更复杂的健康风险。在生活方式上,经常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进食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2.饮用被污染水源:
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水源,人饮用后可引起感染。比如,在农村地区,一些简易的水井可能被鼠类进入并排泄,若未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就饮用,就会感染病毒。不同性别对此无明显差异,但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感染后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等情况,因为其本身健康状况相对复杂。老年人如果饮用了被污染水源,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感染后恢复可能更困难。
三、呼吸道传播
1.气溶胶传播:
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干燥后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感染病毒。例如,鼠类在室内活动后留下的粪便等,在清扫过程中会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就可能感染。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呼吸频率相对较快,单位时间内吸入的空气量相对较多,若处于有气溶胶的环境中,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老年人肺功能有所下降,呼吸道防御能力减弱,吸入气溶胶后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在生活方式方面,从事清扫鼠类活动区域等工作的人群,长期处于可能有气溶胶的环境中,感染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