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致全身性感染的疾病,有一般表现及各系统受累等严重后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部分可愈,否则预后差,影响预后因素包括宝宝自身、病原体及治疗开始时间等,早期识别诊断至关重要,能改善预后降低风险。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宝宝血液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常见有细菌,也可为真菌、病毒等。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宝宝体内,然后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临床表现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一般表现:宝宝可能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拒食、精神萎靡、嗜睡、面色欠佳等非特异性表现。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会迅速恶化。
感染中毒症状加重:体温波动较大,可高达39℃以上或低于正常体温,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皮肤出现花纹、苍白、发绀等循环不良表现。
各系统受累表现
神经系统:可出现烦躁、哭闹不安,严重时发生惊厥、昏迷,部分宝宝会出现脑膜刺激征,这是因为细菌毒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颅内压升高等改变。
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是由于肺部微循环障碍、炎症介质释放等导致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消化系统:有呕吐、腹泻、腹胀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和肠道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宝宝的营养不良和全身状况恶化。
循环系统: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这是因为病原体及其毒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心肌抑制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注不良。
血液系统:部分宝宝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是由于凝血因子消耗、纤溶系统激活等原因导致凝血功能紊乱。
三、预后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预后情况: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宝宝可治愈;但如果诊治不及时,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宝宝败血症的总体预后较过去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的死亡风险和后期可能出现的后遗症风险。
影响预后的因素
宝宝自身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更不完善,对感染的抵抗力更弱,预后相对更差。而足月儿、出生体重正常的宝宝预后相对较好,但也不是绝对的,还与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感染的严重程度等有关。
病原体因素:如果是耐药菌引起的败血症,治疗难度增大,预后相对不佳;而由敏感菌引起的败血症,通过合理抗感染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治疗开始时间:一旦怀疑宝宝有败血症,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并开始治疗,治疗开始时间越晚,宝宝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高,预后越差。
四、早期识别与诊断的重要性
早期识别宝宝是否可能患有败血症至关重要。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吃奶情况等。当宝宝出现上述非特异性表现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通过血常规、血培养、C反应蛋白等检查来明确诊断。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但在等待血培养结果期间,医生会根据宝宝的临床表现等初步判断并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能显著改善宝宝的预后,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病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