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是血液中短暂检测到细菌、症状较轻、血培养早期可能阳性、治疗主要处理局部病灶并短期用抗生素;败血症是病原菌在血液大量繁殖致全身严重感染、症状重、血培养阳性率高、需早期足量足疗程用有效抗生素并处理感染灶及支持对症治疗,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可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和中毒症状。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病因
菌血症:多因局部有创操作(如拔牙、侵入性导管操作等)、局部感染病灶(如皮肤化脓性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导致细菌短暂入血,常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败血症:可由各种致病菌引起,如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真菌等。常见诱因包括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等)、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严重车祸伤等)、各种导管留置等,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败血症;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也是败血症的易感人群。
临床表现
菌血症: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常表现为短暂的发热、寒战,一般体温波动在38℃左右,可伴有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细菌入血短暂,多无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感染性休克等表现少见。
败血症:临床表现较重,可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伴有寒战,还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皮肤花斑样改变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败血症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引起迁徙性病灶,如皮下脓肿、肺脓肿等;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可较早出现感染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
菌血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或正常,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血培养在早期可能阳性,但细菌持续存在时间短,多次血培养可能仅一次阳性。
败血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达(20-30)×10/L以上,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等;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多次血培养可检出相同病原菌,且可伴有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肌酐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治疗原则
菌血症:主要是针对局部感染病灶进行处理,如清创、拔除感染导管等,同时根据情况可短期使用抗生素,一般疗程相对较短,如针对常见病原菌使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由于细菌入血短暂,经及时处理后预后相对较好。
败血症:需要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用药。同时要积极处理感染灶,如手术清除脓肿等。支持对症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纠正休克等。对于婴幼儿败血症,由于其免疫系统脆弱,治疗更需及时、精准,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老年人败血症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注意预防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