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入侵(细菌、真菌、病毒可通过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先天性免疫缺陷及后天性免疫功能低下易致发病)、局部感染灶扩散(肺部、腹腔、泌尿系统感染可扩散引发败血症)。
真菌感染: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以及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发生真菌感染引发败血症。例如,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在适宜条件下侵入血液引发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真菌容易过度生长并侵入血液;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受到抑制,无法有效抵御真菌的侵袭。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乙型脑炎病毒等。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在体内大量繁殖并侵入血液,引发全身的感染性反应。在儿童中,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感染病毒后更易发展为败血症;而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本身免疫力就低,感染病毒后也容易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
先天性免疫缺陷:一些人存在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疾病,如补体缺陷等。补体系统在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补体缺陷会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发生败血症。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从出生后就存在免疫功能的缺陷,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一旦有病原体入侵,就更容易引发败血症。
后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多种因素可导致后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后、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等。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会使白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下降;长期营养不良的人,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也容易出现免疫功能低下,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本身会逐渐衰退,再加上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更容易出现后天性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增加败血症的发病几率。
局部感染灶扩散
肺部感染扩散:肺部感染,如肺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细菌可从肺部的感染部位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儿童如果患有肺炎,由于其肺部的防御机制相对不完善,感染更容易扩散;老年人患有肺炎时,自身免疫力差,感染扩散的风险也较高。
腹腔感染扩散:腹腔内的感染,如阑尾炎穿孔、腹膜炎等,腹腔内的细菌可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阑尾炎穿孔后,肠道内的细菌会进入腹腔,引发腹膜炎,进而细菌可通过腹膜进入血液循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患有糖尿病等,腹腔感染后更容易扩散引发败血症;儿童如果发生阑尾炎穿孔,由于其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更为强烈,也容易导致感染扩散。
泌尿系统感染扩散: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等,细菌可从泌尿系统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女性由于尿道较短,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扩散至血液;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泌尿系统感染后也较易引发败血症,因为排尿不畅等因素有利于细菌在泌尿系统内滋生繁殖并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