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评估需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多方面进行。临床表现包括局部(急性者剧痛、红肿等,慢性者有窦道等)和全身(急性者高热等,慢性者全身症状相对轻)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急性时白细胞等异常,血培养可找致病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各有特点,能辅助诊断;病原学检查通过分泌物等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用药,怀疑骨髓炎需综合多方面结果判断,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需全面考量及时就医。
一、临床表现评估
1.局部表现
急性骨髓炎:发病急骤,局部会出现剧烈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病部位的肢体活动受限。儿童患者可能因肢体疼痛而拒绝活动,比如小儿患下肢急性骨髓炎时,会表现为不敢站立行走。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可能形成脓肿,皮肤可出现波动感。
慢性骨髓炎:局部会有长期不愈合的窦道,窦道内会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有时还可见死骨排出。局部组织会有增生、硬化,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
2.全身表现
急性骨髓炎:患者多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
慢性骨髓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间断低热,病情反复时也可能出现急性发作的高热等表现,但一般不如急性骨髓炎严重,患者可能会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骨髓炎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超过70%甚至更高,还可能出现核左移现象。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红蛋白可能降低,提示有贫血情况。
2.血培养
急性骨髓炎早期进行血培养,可能会培养出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明确病原菌和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急性骨髓炎: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1-2周才会出现骨质疏松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如可见骨皮质周围有层状或花边状的骨膜新生骨形成。
慢性骨髓炎:X线表现较为典型,可见骨质硬化、增厚,骨密度增高,有死骨形成时可见高密度的死骨影,还可见骨膜下新骨形成,病变部位的骨骼可能变形。
2.CT检查
对于早期骨髓炎,CT检查比X线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骨皮质的破坏、骨膜下脓肿等情况。在慢性骨髓炎时,CT可以清晰显示死骨的位置、大小以及窦道的走向等。
3.MRI检查
MRI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很高,在骨髓炎早期,骨髓的炎性水肿在MRI上就可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能更早发现骨髓内的病变范围,对于判断软组织感染情况也很有帮助。
四、病原学检查
通过窦道分泌物或病变部位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能明确感染的病原菌,并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例如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果怀疑得了骨髓炎,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判断,一旦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骨髓炎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在评估时都需要全面考虑,比如儿童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老年人骨髓炎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都需要在诊断过程中充分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