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确诊需综合血液培养(培养出致病菌可确诊)、病原菌抗原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及CRP等)、病理改变(组织学检查及脏器功能损害表现)及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同日龄有差异),通过多方面因素判断来准确确诊以指导后续治疗。
一、血液培养阳性
血液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从新生儿的血液中培养出致病菌,即可明确诊断。例如,若能在血液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基本可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血液中一旦有细菌生长,就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感染情况。
二、病原菌抗原检测
1.特异性抗原检测: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病原菌的特异性抗原,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血、脑脊液、尿等标本中的病原菌抗原。以B族链球菌为例,通过检测相关抗原可辅助诊断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这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快速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病原菌感染。
2.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新生儿败血症时,CRP通常会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但需注意,CRP升高并非特异性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能导致CRP升高,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三、病理改变
1.组织学检查:在进行尸检或有创操作获取组织标本时,进行组织学检查。可见各组织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如肺组织可能出现肺泡炎、间质炎等改变,肝组织可能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这些病理改变提示机体存在全身性的感染过程,支持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
2.脏器功能损害表现:由于病原菌的侵袭,新生儿败血症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受损。例如,肾脏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表现为尿量改变、血肌酐升高等;肝脏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等。这些脏器功能损害的表现也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确诊提供了依据,因为感染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会波及多个脏器,引起相应的功能改变。
四、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特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发热)、拒奶、反应差、哭声低弱、皮肤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当结合血液培养等辅助检查时,若存在上述临床表现,再加上血液培养阳性或病原菌抗原检测阳性等情况,就高度提示新生儿败血症。例如,一个新生儿出现体温不升、拒奶且血液培养出大肠杆菌,那么就可以确诊为大肠杆菌性新生儿败血症。
2.不同日龄的差异:对于早产儿和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如体温波动更明显、呼吸暂停更常见等。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日龄因素,全面分析各项检查指标,不能仅依据单一表现进行判断。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性别差异一般在新生儿败血症的确诊依据中不具有特异性影响,但在治疗和护理中需根据新生儿个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的确诊需要综合血液培养、病原菌抗原检测、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通过全面、细致的检查和分析,才能准确确诊新生儿败血症,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