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特殊人群更隐匿;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CRP、血培养、PCT有相应意义;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多部位标本明确病原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超声可辅助判断感染部位等情况。
一、临床表现评估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早期可能仅有非特异性的症状,如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不稳定(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发热)、少吃(奶量明显减少)、少哭(哭声低弱)、少动(肢体活动减少)等。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这些非特异性表现可能更为隐匿,需要医护人员高度警惕。例如,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不升较为常见,且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而出现上述精神和吃奶方面的改变。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但需注意新生儿血常规的正常范围与足月儿、早产儿有所不同,对于早产儿来说,其血常规指标的正常范围更窄,变化可能更具提示意义。例如,早产儿白细胞计数在感染时可能不像足月儿那样有明显的升高,而更多表现为降低或在正常低值波动。
2.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不强。如果CRP明显升高,提示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不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CRP水平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3.血培养:血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依据。通过无菌操作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则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采血时间(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采血部位、血量等。对于怀疑败血症的新生儿,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进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例如,在怀疑感染时,应立即采血进行血培养,同时记录采血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
4.降钙素原(PCT):PCT在细菌感染时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在特殊人群中,如早产儿,PCT的变化也能为感染的判断提供参考,若PCT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
三、病原学检查
除了血培养外,还可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其他部位的病原学检查,如尿液培养(怀疑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败血症时)、脑脊液培养(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等。对于有感染灶的新生儿,如脐炎、皮肤感染等,可对感染灶分泌物进行涂片和培养,以明确病原菌。例如,若新生儿存在脐炎,取脐部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和培养,有助于确定是否为脐部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并明确病原菌种类。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对于怀疑有肺炎等肺部感染导致败血症的新生儿,胸部X线检查可了解肺部情况,如是否存在肺炎、肺脓肿等病变。通过观察肺部的纹理、是否有浸润影等,辅助判断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2.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肝、脾、肾等脏器是否有脓肿形成、有无门静脉炎等情况。例如,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肝脏是否有脓肿病灶,对于评估新生儿败血症是否累及其他脏器有重要意义。在特殊人群中,如早产儿,超声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脏器感染病变更为重要,因为早产儿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更早地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