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石膏固定)和手术(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要进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老年人和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跌倒时下肢的姿势等,了解受伤时间、疼痛部位及程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如车祸等;老年人则常因低能量跌倒所致。
2.体格检查:受伤部位有明显压痛、叩击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外旋畸形明显。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股骨颈骨折线,明确骨折的基本情况,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X线难以确诊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CT可更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折移位情况;MRI在早期诊断中可能有优势,能更早发现骨髓水肿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持续牵引:适用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牵引维持骨折端的复位,如皮牵引或骨牵引。但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愈合率较低,且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风险较大。
石膏固定:相对牵引而言固定效果可能稍差,一般较少单独应用于头下型股骨颈骨折。
2.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在影像学监视下进行闭合复位,然后通过空心钉等内固定物固定骨折端。该方法可保留股骨头的血运,有一定的愈合机会,但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血运破坏较严重,愈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年龄、骨折复位质量等。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预期寿命较短或骨折愈合可能性较小的患者。通过置换人工股骨头,可早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解决骨折问题,还能改善髋关节功能,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三、术后康复及注意事项
1.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踝关节屈伸活动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一般术后1-2天即可开始。
中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训练,但要避免过度屈曲、内收等不利于髋关节的动作,一般在术后2-3周开始逐步进行。
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进行负重训练等,逐步恢复正常行走等功能,一般在术后3个月左右根据X线表现等情况开始。
2.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可使用抗凝药物(如无禁忌证)预防,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要特别重视。
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家属帮助拍背等。
股骨头坏死: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要定期随访,观察股骨头血运情况,患者要避免过早负重等。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密切观察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营养支持要跟上,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儿童:儿童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相对少见,治疗上要更加谨慎,尽量保留股骨头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因为儿童股骨头还在发育中,过早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会严重影响髋关节发育和功能,治疗过程中要密切随访,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