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康复治疗和药物辅助。复位固定有手法复位及外固定(石膏固定、支具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手指屈伸)、中期(手腕轻度屈伸旋转)、后期(全面功能康复);药物辅助早期用消肿止痛药物,儿童慎用影响发育药物,成年必要时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且遵禁忌证。
一、复位固定
手法复位:对于大多数手腕骨折,首先尝试手法复位。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通过专业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对于Colles骨折(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医生会利用牵引、旋转、屈伸等手法来纠正骨折端的移位。此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以确保复位准确。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手法复位的操作力度和技巧会有所不同,比如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手法复位时需更加轻柔。
外固定
石膏固定:复位成功后,常用石膏进行外固定。石膏固定可以维持骨折端的复位位置,限制手腕的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石膏固定的类型有多种,如前臂石膏、腕部石膏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手腕骨折,会选择相应合适的石膏类型。例如,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可能会采用前臂旋前位石膏固定。在固定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手腕的血液循环和皮肤情况,因为不同年龄的患者皮肤敏感度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需要更频繁地检查石膏松紧度等情况。
支具固定:部分患者也可选择支具固定,支具相对石膏更具透气性,且外观上更美观。支具固定同样需要准确适配手腕的形态,以保证固定效果。对于一些对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支具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但在固定期间同样要关注手腕的血运等情况。
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在骨折固定后早期,主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锻炼。通过手指的主动屈伸,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帮助其进行手指的被动屈伸活动,但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成年患者,则鼓励其主动进行手指的活动。
中期康复(骨折后2-6周):随着骨折部位逐渐稳定,可开始进行手腕的轻度屈伸和旋转活动锻炼。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手腕活动的幅度和力度。例如,患者可以进行手腕的缓慢屈伸运动,每次活动到轻度的酸胀感即可,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进度可能会慢一些,需要更耐心地进行康复锻炼。
后期康复(骨折后6周以上):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可进行更全面的手腕功能康复锻炼,包括手腕的全方位屈伸、旋转以及力量训练等。可以通过使用握力器等工具进行力量训练,逐步恢复手腕的正常功能。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康复锻炼的效果,需要在控制血糖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
三、药物辅助
消肿止痛药物:在骨折早期,由于骨折部位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可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但需遵循非药物干预优先的原则。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消肿止痛方法,如早期的冷敷等物理方法来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成年患者,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在必要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疼痛,但要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