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震性耳聋由强大爆炸产生的强烈声波冲击致内耳相关结构受损引起听力损失,发病机制包括机械性损伤(不同年龄段耐受不同)和生化改变(自由基致氧化损伤,有耳部基础病史等人群易诱发),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不同程度及表现)和耳鸣,诊断需病史采集和听力检查,预防需采取防护措施(选适合用品)和环境控制(减少爆震风险)。
一、发病机制
1.机械性损伤
当爆震发生时,巨大的气压波会使外耳道内压力急剧变化,这种压力变化会直接作用于鼓膜,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同时,声波引起的振动通过听骨链传导至内耳,强烈的振动会对内耳的毛细胞、螺旋器等结构造成机械性损伤。例如,毛细胞的纤毛可能会断裂、倒伏,影响其正常的感音功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这种机械性损伤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的内耳结构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损伤。
2.生化改变
爆震产生的能量会引起内耳局部的生化环境改变。例如,会导致自由基的大量产生,自由基会攻击内耳的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如细胞膜的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暴露于高分贝环境(类似爆震环境)的人群,本身内耳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爆震发生生化改变而导致耳聋。有耳部基础病史的人群,其内耳的生化环境可能已经存在一定异常,爆震时更易诱发爆震性耳聋。
二、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
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轻者可能只是轻度的高频听力损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为对某些高频声音的感知困难,如难以听到鸟类的高频鸣叫等。随着损伤加重,可能出现中度甚至重度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全聋。不同年龄的患者听力下降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在言语发育阶段出现听力下降,影响其语言学习和交流能力。
2.耳鸣
多数患者会伴有耳鸣症状,耳鸣的声音可以是持续性的嗡嗡声、鸣声等。耳鸣的出现可能在爆震后立即发生,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对于有耳部基础病史的患者,爆震后耳鸣可能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三、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爆震的相关情况,包括爆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爆源的强度等。了解患者在爆震发生时的暴露情况,如是否有防护措施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其家长爆震发生时儿童的状态,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感受。
2.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频率范围。例如,通过纯音测听可以发现患者是低频、高频还是全频的听力损失。声导抗检查可以了解鼓膜和中耳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鼓膜穿孔等情况。对于婴幼儿患者,可能需要采用耳声发射等特殊的听力检查方法来评估听力。
四、预防措施
1.防护措施
在可能发生爆震的环境中,如从事爆破工作的人员,应佩戴专业的防护耳塞或耳罩。防护耳塞可以有效地阻隔部分声波传入内耳,耳罩则能提供更全面的防护。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要选择适合其耳部特点的防护用品,儿童的防护用品要注意材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对儿童耳部造成不良影响。
2.环境控制
在一些可能存在爆震风险的场所,如矿山、建筑工地等,要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减少爆震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例如,合理规划爆破作业的时间和地点,避免在人群密集区域进行强爆震作业等。对于生活在可能有潜在爆震风险地区的人群,要关注相关的安全预警信息,在爆震风险较高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