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地区、接触史)、临床表现(发热、出血倾向、肾损害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胸部X线或CT),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疾病患者诊断时需综合自身特点,综合多方面信息明确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多有流行区域,发病前一段时间内到过该病的流行地区,对诊断有提示作用。例如我国某些特定的rural地区(农村地区)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带,若患者有该地区的旅居史需高度警惕。
接触史:有接触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的经历。因为鼠类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如接触过田间的野鼠、家中的褐家鼠等及其污染的物品等。
二、临床表现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9-40℃之间,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左右,部分患者发热后有短暂热退期,然后再次发热,呈典型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症状。
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严重者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等。例如皮肤可见散在或密集的出血点,多见于胸背部、腋下等部位。
肾损害表现: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降低。一般在发热后期及低血压休克期血小板减少较为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血常规特点之一,通常异型淋巴细胞可占淋巴细胞比例的10%以上。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尿中还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例如尿蛋白可从“+”迅速增加到“+++”甚至更多,同时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管型。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发病后1-2天即可检出,阳性具有确诊意义。特异性IgG抗体则需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
病毒抗原检测:可检测患者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如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沉渣细胞内的病毒抗原等,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标本中的病毒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
四、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及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肾损害的程度。发病后肾脏可能出现体积增大、实质回声改变等表现,随着病情变化,超声下肾脏的形态和结构会有相应改变。
胸部X线或CT:部分患者可有肺部改变,如肺水肿、胸腔积液等表现,有助于辅助判断病情。例如可见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胸腔积液导致的肋膈角变钝等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其自身特点。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需更仔细观察临床表现及进行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女性患者在月经等生理情况时,需注意与月经相关的出血表现相鉴别;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出现出血倾向时需排除基础疾病的影响,结合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其他诊断依据进行综合判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将上述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是否为肾综合征出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