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与血管病变等有关,有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可通过超声等诊断,对母儿有不良影响;前置胎盘是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等,与子宫内膜病变等有关,有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症状,可通过超声等诊断,对母儿也有不良影响,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胎盘早剥
定义: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病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等)、机械性因素(如外伤、外倒转术等)、宫腔内压力骤减(如胎膜早破)等有关。
前置胎盘
定义: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发病机制: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如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形态异常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胎盘早剥
症状: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严重时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阴道流血特征为陈旧不凝血,但出血量往往与疼痛程度、胎盘剥离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尤其是隐性剥离时。
体征:腹部检查子宫板状硬,有压痛,宫缩间歇期不能松弛,胎位触诊不清,若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1/2,胎儿多因缺氧死亡。
前置胎盘
症状:主要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称为“警戒性出血”;边缘性前置胎盘出血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出血量较少;部分性前置胎盘的初次出血时间、出血量及反复出血次数介于两者之间。
体征:一般情况与出血量有关,大量出血时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增快微弱、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腹部检查子宫软,无压痛,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先露高浮,常伴有胎位异常,如臀位等。
三、诊断方法
胎盘早剥
超声检查:可协助了解胎盘的位置及胎盘早剥的类型,并可明确胎儿大小及存活情况,但部分轻型胎盘早剥超声检查可能无特异性表现。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患者贫血程度及凝血功能状况。
胎心监护:监测胎儿宫内情况。
前置胎盘
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胎盘的首选方法,可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
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前置胎盘有一定价值,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阴道检查:目前一般仅用于终止妊娠前为明确诊断,且必须在有输液、输血及手术条件下进行。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孕妇
对于胎盘早剥,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孕妇需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胎儿情况。对于前置胎盘,孕妇需避免剧烈活动、性生活等,注意休息,一旦出现阴道流血需立即就诊。
胎儿
胎盘早剥可导致胎儿缺氧、胎儿窘迫甚至死亡,需密切关注胎儿胎心等情况。前置胎盘可引起胎儿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需加强对胎儿生长发育的监测。
特殊人群
有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史的女性,发生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的风险增加,这类人群在孕期需加强产检,密切观察自身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年龄较大的孕妇(如35岁以上),孕期发生胎盘相关异常的风险也可能升高,需更严格的孕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