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肝炎可从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鉴别,急性肝炎起病急,有明确近期感染等病史,症状明显,肝功能指标等异常且有相应病毒急性感染标志物,影像学无肝硬化表现;慢性肝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等病史,症状相对较轻,肝功能等指标有不同表现且有相应病毒慢性感染标志物,影像学可有肝硬化前期或肝硬化表现,需综合多方面评估鉴别以提供正确治疗依据。
一、病史方面
急性肝炎: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发病率有差异,例如某些病毒性肝炎在特定人群中更易感染。年轻人群可能因生活方式接触到传染源而感染急性肝炎,女性在一些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特点,但不是绝对的性别差异主导因素。
生活方式:有明确的近期感染史,比如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可能摄入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有输血史、使用血制品史等可能接触到乙肝病毒等。
病史:既往无慢性肝病史,起病较急。
慢性肝炎: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一些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在特定年龄段有不同表现,女性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可能有长期接触肝毒性物质史,如长期酗酒者易患酒精性慢性肝炎;或有长期服用肝损害药物史等。
病史:有急性肝炎病史迁延不愈超过6个月,或者无明确急性肝炎病史,但肝脏炎症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肝炎:
症状:起病较急,常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黄疸型肝炎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
体征:肝脏可轻度至中度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
慢性肝炎:
症状: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病情较重者可有黄疸、蜘蛛痣、肝掌、面色晦暗等表现。
体征:肝脏可轻度肿大,质地中等,也可触及脾肿大等。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肝功能指标:
急性肝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常可达正常上限的数倍至数十倍,胆红素可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一般正常或轻度降低。
慢性肝炎:ALT、AST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一般低于急性肝炎时的升高幅度,胆红素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多正常,病程长者可有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置等。
病原学检查:
急性肝炎:可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物,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阳性提示甲型肝炎急性感染;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IgM阳性提示乙肝急性感染等。
慢性肝炎:可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慢性感染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提示乙肝慢性感染;丙肝抗体阳性且丙肝病毒RNA持续阳性提示丙肝慢性感染等。
影像学检查:
急性肝炎: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轻度肿大,实质回声稍增粗等改变,无肝硬化等表现。
慢性肝炎: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实质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病程长者可有肝表面不光滑、肝叶比例失调、脾肿大、门静脉增宽等肝硬化前期或肝硬化表现。
通过以上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可对急慢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等因素,以确保准确的鉴别诊断,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正确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