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需关注多方面控制目标,包括血糖(空腹或餐前3.3-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血压(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体重增长(根据孕前BMI不同有相应范围),高龄孕妇、有不良妊娠史孕妇需更严格把控,且孕妇要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
餐后1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餐后1小时血糖过高会使胎儿处于高血糖环境中,刺激胎儿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胎儿脂肪合成,增加巨大儿风险等。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同样会对胎儿代谢等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高胰岛素血症等问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0%,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它能综合评估孕妇近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对于判断整体血糖控制是否达标很重要,过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意味着近段时间血糖控制不理想,会增加胎儿畸形、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血压控制目标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因为高血压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发育,与妊娠期糖尿病共同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如胎儿生长受限等。
体重增长控制目标
孕期体重增长应合理,一般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来定。孕前BMI正常(18.5~23.9)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控制在11.5~16kg;孕前BMI过低(<18.5)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12.5~18kg;孕前BMI过高(24.0~29.9)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7~11.5kg;孕前BMI肥胖(≥30.0)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建议5~9kg。合理的体重增长有助于血糖控制及母婴健康,体重增长过多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还可能增加剖宫产等风险;体重增长过少则可能导致胎儿营养不足等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本身妊娠风险较高,在妊娠期糖尿病控制中需更加严格把控血糖等指标,因为高龄孕妇发生胎儿畸形、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所以要更密切监测血糖、血压、体重等指标,严格遵循血糖控制目标,必要时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如在饮食和运动控制不佳时可能需要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等。
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如有既往妊娠期糖尿病史、胎儿畸形史等的孕妇,对血糖等指标的控制要求可能更严格,需要更精细地调整饮食、运动方案,更频繁地监测血糖,以最大程度保障此次妊娠的母婴安全,因为这类孕妇再次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相对更高,所以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血糖等相关指标。
生活方式方面:孕妇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因为作息不规律可能影响血糖的稳定。同时要坚持适当的运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等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间一般建议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每次20~30分钟,运动可以帮助消耗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胎儿缺氧等不良后果。饮食上要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杂粮等,控制主食量,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糖果、油炸食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