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败血症的诱因包括基础疾病相关(免疫功能低下、长期用广谱抗生素)、侵入性操作相关(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手术)、住院环境相关(医院内真菌污染环境、住院时间过长)及其他相关(早产低体重儿、长期用免疫抑制剂人群)。
一、基础疾病相关诱因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抵御真菌入侵的能力减弱。以艾滋病患者为例,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T淋巴细胞数量大幅减少,对真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引发真菌败血症。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也增加了真菌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的风险。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人群: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真菌得以过度生长繁殖。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原本受抑制的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能大量增殖,并侵入肠道黏膜进入血液,从而诱发真菌败血症。
二、侵入性操作相关诱因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为真菌进入血液提供了直接通道。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导管维护不当,真菌可能沿着导管侵入血液。一项临床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越长,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例如,留置时间超过1周的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真菌败血症的风险较留置时间短的患者显著增加。
手术相关诱因:大型手术尤其是涉及腹部、胸部等深部组织的手术,患者机体创伤较大,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处于相对低下状态,且手术创口为真菌提供了侵入途径。另外,手术中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真菌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比如,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移位等因素增加了真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的可能性。
三、住院环境相关诱因
医院内真菌污染环境:医院内的空气、医疗器械、病房物体表面等如果存在真菌污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接触后容易受到感染。例如,医院空调系统如果未能定期清洁消毒,其中可能滋生大量真菌,随着空气流动可被患者吸入并引起感染。病房内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管道等,如果消毒不严格,也可能成为真菌传播的媒介,进而导致患者发生真菌败血症。
住院时间过长: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接触各种医疗操作、药物以及医院环境中真菌的机会越多。对于一些长期住院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其自身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在住院期间遭受真菌侵袭并发展为败血症。例如,长期住院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激素等药物,且住院期间频繁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真菌败血症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四、其他相关诱因
早产低体重儿:早产低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早产低体重儿接触医院环境中的真菌机会较多,如接触被真菌污染的医护人员手部、医疗器械等,容易引发真菌败血症。例如,孕周小于32周的早产低体重儿,其发生真菌败血症的概率明显高于足月儿。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如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这些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一旦感染真菌就容易迅速发展为败血症。例如,肾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被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容易在体内定植并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