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器械)、手术操作(麻醉、切口暴露、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处理(伤口护理、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并备齐器械,术中选合适麻醉、用恰当入路暴露、复位固定骨折,术后要精心护理伤口、开展康复训练并预防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受伤机制、既往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像糖尿病、心脏病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手术对身体的应激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方案的选择需兼顾骨折愈合和未来肢体发育。
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的类型(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等)、移位程度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准确判断股骨头骨折的细节,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手术器械准备
准备合适的骨科手术器械,如用于切开暴露的手术刀、止血钳等,以及用于骨折固定的内固定器械,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螺钉(如空心螺钉等)或其他固定装置。
二、手术操作过程
1.麻醉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对于儿童患者,全身麻醉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要确保麻醉安全且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2.切口与暴露
通常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Hardinge入路)或后外侧入路(Gibson入路)等。以髋关节前外侧入路为例,在腹股沟区做一适当长度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钝性分离肌肉,暴露髋关节囊。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血管神经,由于儿童组织较为娇嫩,分离操作需更加轻柔。
3.骨折复位
在暴露髋关节后,清理骨折端的血肿和软组织嵌入。然后通过牵引等方法尝试复位骨折。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头骨折,可能需要借助复位钳等器械辅助复位,使股骨头的解剖结构尽可能恢复正常,以利于骨折的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4.内固定
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如果是较稳定的骨折,可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将空心螺钉经皮或通过切口拧入股骨头和颈部,以固定骨折端。在拧入螺钉时,要注意螺钉的位置和角度,确保能够有效固定骨折,同时避免损伤股骨头的血运。对于复杂骨折或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其他特殊的固定方法,如儿童的骨骺损伤需特别注意保护骨骺,避免影响生长。
三、术后处理
1.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伤口是否有红肿等感染迹象。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伤口护理的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影响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2.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肌肉萎缩。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术后几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髋关节的被动活动,之后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要考虑儿童的依从性和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3.并发症预防
注意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股骨头血运。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更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及股骨头血运,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促进骨代谢。儿童患者则要关注骨折愈合对骨骺的影响,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