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与骨折情况、准备器械)、选择手术入路(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骨折复位(牵引和手法复位)、内固定操作(DHS固定和PFNA固定)及术后处理(康复护理、定期复查,特殊人群注意相关并发症及营养等)。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因为这类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以降低手术感染等风险。
评估骨折情况,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这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内固定方式的确定至关重要。
2.器械准备
准备合适的内固定器械,如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等相应的手术器械。
二、手术入路选择
1.外侧入路
患者取仰卧位,切口起自大转子顶端,沿股骨干外侧向下延伸,长约10-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显露阔筋膜张肌和股外侧肌间隙,将股外侧肌向内侧牵开,显露股骨大转子及转子间区。这种入路适用于大部分稳定性或非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尤其对于一些简单的骨折类型显露较好。
2.后外侧入路
患者取侧卧位,切口起自髂后上棘下方,沿臀大肌纤维方向向下延伸至大转子后方,长约8-1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臀大肌纤维,显露大转子后方及转子间区。该入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如后内侧壁有明显损伤的骨折显露较好。
三、骨折复位
1.牵引复位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通过牵引床进行纵向牵引,纠正骨折的短缩移位。对于有明显旋转畸形的患者,可通过旋转患肢进行复位。
2.手法复位
在牵引复位的基础上,术者用手法对骨折端进行进一步的复位,恢复骨折的解剖对位。例如,对于转子间骨折,通过推挤、提拉等手法纠正骨折的成角和侧方移位。
四、内固定操作
1.动力髋螺钉(DHS)固定
确定进钉点,一般在大转子顶点下2-5cm处,向股骨头方向钻入导针,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导针位置良好,位于股骨头颈中央。然后沿导针扩孔,拧入DHS的主钉,再安装侧方钢板和加压螺钉,通过加压螺钉的加压作用使骨折端紧密接触,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
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
大转子顶点上方做一小切口,插入导针,通过导针扩髓后,插入髓内钉,然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插入防旋螺钉,使其固定股骨头颈,最后安装远端锁钉,完成内固定。PFNA具有抗旋转和抗短缩的优点,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五、术后处理
1.康复护理
术后早期进行患肢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不负重或部分负重功能锻炼。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康复锻炼的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失败等情况。
定期进行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内固定位置情况。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段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术后护理中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其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在康复过程中注意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影响伤口愈合和骨折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