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数指口腔内发生龋齿的牙齿数量,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需家长助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控甜食并定期检查,成人要保持口腔卫生、调饮食习惯,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且关注口腔健康及时处理龋齿问题。
一、龋齿数的定义及查看方式
龋齿数指的是口腔内发生龋齿(蛀牙)的牙齿数量。在体检表上查看龋齿数时,通常会以具体的数字形式呈现,例如体检表上记录为“龋齿数:2”,即表示口腔内有2颗牙齿发生了龋齿。
二、龋齿的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牙齿的矿化程度不如成年人,同时喜欢吃甜食等,使得儿童患龋齿的概率较高。例如,幼儿期乳牙容易发生龋齿,随着年龄增长到换牙期,恒牙萌出后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易患龋。
成年时期:成年人如果长期不注意口腔清洁,或者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饮用碳酸饮料等,也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龋齿数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变化,如果口腔保健不好,龋齿数可能增多。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没有特殊口腔疾病倾向的情况下,性别对龋齿数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对口腔环境有一定影响,不过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不是决定龋齿数的关键因素。
(三)生活方式因素
口腔卫生习惯:如果日常刷牙不认真、刷牙时间短、方法不正确等,会导致口腔内食物残渣残留,细菌滋生,容易引发龋齿,进而影响龋齿数。例如,每天只刷牙1次,相比每天刷牙2-3次的人群,龋齿数往往更高。
饮食习惯:长期大量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甜饮料等,会为口腔内的细菌提供丰富的糖分,细菌利用糖分发酵产酸,腐蚀牙齿,增加龋齿发生的概率,使龋齿数上升。比如,每周食用3次以上高糖零食的人群,龋齿风险明显高于很少食用高糖零食的人群。
(四)病史因素
既往口腔疾病史:如果既往有过严重的口腔感染等病史,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恢复,可能会影响口腔内环境的稳定,导致牙齿更容易发生龋齿,从而使龋齿数增加。例如,既往有过牙髓炎病史的患者,如果口腔卫生等后续维护不佳,龋齿数可能比没有牙髓炎病史的人群更高。
全身性疾病史: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齿的健康,进而影响龋齿数。比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龋齿,龋齿数可能相对较高。
三、龋齿数异常的应对建议
(一)儿童人群
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协助儿童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含氟牙膏。
控制儿童的甜食摄入,减少糖果、甜饮料等的食用量,定期带儿童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半年到1年检查1次,以便及时发现龋齿并进行处理。
(二)成年人群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坚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
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食物的摄入。
如果发现龋齿数较多,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根据龋齿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补牙等。
(三)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遵循上述成年人群的口腔保健建议外,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口腔内的感染情况,导致龋齿数进一步增加。要定期监测血糖,按照医嘱规范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密切关注口腔健康状况,发现龋齿等问题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