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形态异常并致鼻腔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外伤性、占位性病变等,临床表现有鼻塞、鼻出血、头痛等,诊断靠前鼻镜、鼻内镜、鼻部CT检查,无症状者一般不需治,有明显症状时可保守或手术治疗,儿童与成年人治疗有不同考量。
常见病因
先天性因素:部分人在出生时鼻中隔就存在骨和软骨的发育异常,这种情况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鼻中隔的生长不均衡有关,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存在先天性鼻中隔发育的个体差异,从而增加先天性鼻中隔偏曲的发生风险。
外伤性因素:多发生在鼻部受到外伤后,比如车祸、运动外伤等,外伤导致鼻中隔骨折、骨缝分离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形成鼻中隔偏曲。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为鼻部外伤引发鼻中隔偏曲,儿童在活泼好动过程中鼻部受到碰撞等外伤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鼻息肉等占位性病变:鼻腔内的鼻息肉、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会逐渐挤压鼻中隔,使得鼻中隔向对侧偏曲,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鼻息肉等疾病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变化,不同性别患病概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具体患病情况与个体的鼻腔局部环境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鼻塞:是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是单侧偏曲,可能表现为单侧鼻塞;如果是双侧偏曲,可表现为双侧鼻塞。对于儿童来说,长期的鼻塞可能会影响呼吸,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夜间睡眠不安、张口呼吸等,长期张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面部的发育。成年人鼻塞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在工作时容易因为鼻塞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
鼻出血:偏曲的部位黏膜通常比较薄,而且受到气流的刺激较多,容易发生糜烂、破溃从而引起鼻出血。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鼻出血症状,但儿童鼻出血相对更常见于鼻中隔偏曲部位的黏膜损伤,而成年人鼻出血可能与偏曲部位黏膜长期受刺激有关。
头痛:偏曲的鼻中隔可能会刺激、压迫鼻腔顶部、鼻甲等结构,引起头痛,这种头痛多为反射性头痛,常见于成年人,不同性别发生头痛的概率没有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具体头痛的程度和表现与鼻中隔偏曲的程度等因素相关。
诊断方法
前鼻镜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可以初步观察鼻中隔的形态,看是否有偏曲以及偏曲的部位、程度等。儿童进行前鼻镜检查时需要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成年人检查相对较为顺利。
鼻内镜检查:鼻内镜可以更清晰、全面地观察鼻中隔的情况,能发现前鼻镜检查难以发现的细微偏曲等情况,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进行,儿童检查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小儿鼻内镜,操作要轻柔准确。
鼻部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鼻中隔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鼻中隔偏曲的类型和程度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可以进行鼻部CT检查,不过儿童要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的鼻中隔偏曲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是儿童,症状较轻且没有明显不适,可先观察,因为儿童的鼻中隔还可能随着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变化情况。对于成年人症状较轻的鼻中隔偏曲,若仅有轻度鼻塞等不影响生活的症状,也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鼻腔生理性海水喷雾器清洗鼻腔等。
手术治疗:当鼻中隔偏曲引起明显的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手术的适应证和操作细节会有所不同,儿童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等,成年人手术则要根据其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