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控制热量摄入、均衡膳食结构)和增加体力活动(运动频率与方式),血糖监测建议每周2-3天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定期就医随访要评估多项指标,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通过这些来防控糖尿病前期进展等问题。
控制热量摄入: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热量摄入。例如,对于成年男性糖尿病前期患者,若体重超重且活动量中等,每日热量摄入需在维持基础代谢和日常活动消耗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一般可较正常需求减少500-1000千卡。女性患者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通过控制热量摄入,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体重减轻5%-10%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
均衡膳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的摄入。蔬菜应保证每日500克以上,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种类,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应占主食的1/3以上。鱼类每周可食用2-3次,以深海鱼为佳,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水果可选择低糖的品种,如苹果、柚子等,在两餐之间食用,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00-300克。这种均衡的膳食结构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营养,同时稳定血糖水平。
增加体力活动: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但每周运动时间也不应少于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速跑步等。例如,50岁以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选择快走,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每周5次。
运动方式: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身体状况较好的年轻患者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身体较为虚弱或有关节疾病的患者可选择太极拳、瑜伽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要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坚持规律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代谢指标。
血糖监测
监测频率:糖尿病前期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一般建议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通过监测可以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为调整生活方式和进一步的医疗干预提供依据。例如,可选择在早餐前测量空腹血糖,午餐后2小时和晚餐后2小时测量餐后血糖。对于年龄较大或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定期就医随访
随访内容: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体重变化、并发症发生风险等。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随访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心血管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血糖变化的感知可能不敏感,更应密切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随访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措施。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前期的女性患者,随访时要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定期进行产科检查,确保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