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等,感染途径包括皮肤黏膜创口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表现,诊断靠血液培养等,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与感染途径
常见病原体: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病毒等也可引发败血症。
感染途径
皮肤黏膜创口:皮肤外伤、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病原体可由此侵入血液。例如,严重的烧伤患者,皮肤屏障受损,细菌极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呼吸道感染蔓延: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血流。比如,流感病毒引发的重症肺炎,可能导致病毒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可经输尿管、血液进入全身循环。对于糖尿病患者,其泌尿系统感染后更易发生败血症,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
二、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骤升达39℃~40℃以上,也有部分患者体温不升,常见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低下者,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体温调节功能较弱,感染时可能出现低体温表现。
寒战:与发热相伴,患者会感觉寒冷、发抖。
乏力、纳差:患者全身不适,体力下降,食欲减退。
局部表现: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可能有相应局部感染灶表现,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可发现皮肤化脓性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可伴有黄疸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血液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进行培养,提高阳性率。例如,怀疑败血症时,需间隔1~2小时采血,连续采血3次以上。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等。
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CRP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PCT在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时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指标。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败血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且药敏提示对苯唑西林敏感,可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若为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根据药敏可选用头孢他啶等抗生素。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如重症败血症患者可能需要通过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定:监测患者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及时纠正异常,例如败血症患者出现脱水时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败血症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儿童皮肤黏膜娇嫩,更易因微小创口发生感染,且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低下,一旦发生感染易扩散引发败血症。在护理儿科败血症患者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发生败血症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等。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能力下降,选择抗生素时要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避免使用肾毒性、肝毒性较强的药物。
孕妇:孕妇患败血症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某些抗生素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在治疗孕妇败血症时要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