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血常规、血培养)、病原学检查(病原体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炎症标志物检查(CRP、PCT)、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超声检查)及其他检查(脑脊液检查、尿液检查),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及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应用情况,对诊断和治疗败血症有重要意义。
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依据。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尽早采血,最好是寒战或发热初起时采血,一次采血最好能采2-3套(每套需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以提高阳性率。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培养操作流程基本一致,但要注意儿童采血时的安全与安抚。
病原学检查
病原体抗原检测: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液等标本中病原菌的特异性抗原,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病原菌,可通过特定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快速检测,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不同病原体的抗原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在儿科患者中也可应用,但要注意试剂的适用性和检测结果的解读。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血液中病原菌的核酸,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快速检测出病原菌的存在,尤其适用于已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血培养阴性的患者。不同病原菌的核酸序列不同,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可实现对特定病原菌的检测,在各年龄段患者中均可应用,但需要注意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
炎症标志物检查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败血症时CRP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常呈正相关。动态监测CRP有助于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不同年龄人群CRP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正常参考值相对较低,但其在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与成人相似,都是反映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
降钙素原(PCT):PCT在败血症时显著升高,且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对败血症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PCT水平越高,提示感染越严重。不同年龄段患者PCT的变化特点有一定差异,在儿科患者中也可作为重要的炎症标志物来辅助诊断败血症。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对于怀疑有肺部感染导致败血症的患者,胸部X线或CT有助于发现肺部的病变,如肺炎、肺脓肿等病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肺部感染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肝、脾、肾等脏器有无脓肿形成等情况。对于怀疑有腹腔内感染相关败血症的患者,超声检查能发现肝脓肿、脾脓肿等病变。在儿科患者中,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多次重复进行,有助于及时发现脏器的病变情况。
其他检查
脑脊液检查:对于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发败血症的患者,如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脑膜炎等情况,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等项目,以明确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病原菌情况。儿童进行脑脊液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等,对于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相关败血症的患者有重要意义。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尿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病原菌生长,从而帮助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败血症。不同年龄患者尿液检查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要注意儿童尿液收集的便利性和准确性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