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不是遗传病而是传染病,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避免血液和性传播。乙肝患者中携带者要定期检查、注意生活作息,患者符合指征需抗病毒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有各自需注意的情况,孕妇要监测并规范新生儿预防,儿童感染后需重视接种和监测,老年人要密切监测并考虑自身情况选治疗方案。
母婴传播: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这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并非遗传。例如,研究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若不进行乙肝免疫预防,约40%-70%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进行规范的乙肝免疫预防(如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可使乙肝母婴传播率显著降低至5%以下。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胃镜等)、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等都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乙肝的预防措施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所有新生儿都应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乙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有效抵御乙肝病毒感染。
阻断母婴传播:对于乙肝病毒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除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进一步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避免血液传播:严格筛查献血者血液,确保血液安全;规范医疗器械的消毒,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物品。
避免性传播:提倡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
乙肝患者的注意事项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可能导致病情进展。
对于乙肝患者:除了上述监测和生活注意事项外,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它们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反转录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同时,乙肝患者要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的情况
孕妇:乙肝病毒阳性孕妇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指标。如果乙肝病毒DNA载量较高,需要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同时,要按照规范进行新生儿的乙肝免疫预防措施。
儿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若成为慢性携带者,未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于乙肝病毒阳性母亲所生儿童,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接种,并且定期监测儿童的乙肝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老年人乙肝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