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致全身性感染,原因包括病原体方面(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及相应感染途径)、宝宝自身因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基础疾病影响)、外界环境因素(医院和家庭环境中易致感染传播的情况)。
一、病原体方面
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在新生儿败血症中,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较为常见;而在婴幼儿及儿童败血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是常见致病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宝宝体内,若宝宝皮肤有擦伤等情况,就容易让该病菌有可乘之机;肺炎链球菌可经呼吸道侵入,当宝宝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减弱,肺炎链球菌就可能乘虚而入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脐部侵入,新生儿脐带未脱落时,若护理不当,如脐部被水浸湿、污染等,细菌就容易在脐部繁殖并进入血液;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后血行播散,比如宝宝患上肺炎后,病原体可经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还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如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繁殖并侵入血液。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也可引起宝宝败血症,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以巨细胞病毒为例,可通过母婴传播,母亲在孕期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发先天性感染,导致宝宝出生后发生败血症;也可在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经密切接触等途径感染。
真菌感染:多见于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宝宝。例如,宝宝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真菌大量繁殖,可侵入血液引起真菌感染性败血症;早产儿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也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
二、宝宝自身因素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能力较弱,血清补体水平低等,使得宝宝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败血症。比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且其功能也不如足月儿,对细菌的吞噬和杀灭能力较弱,从而增加了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风险。
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角质层薄,容易破损,而且黏膜如口腔黏膜、呼吸道黏膜等的屏障功能也不完善,病原体容易通过这些部位侵入体内。例如,宝宝口腔黏膜破损后,细菌可经破损处进入血液;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后,病原体可趁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时进入血液循环。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宝宝,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肾病综合征等,机体抵抗力低下,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以先天性心脏病宝宝为例,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循环存在障碍,机体缺氧等情况使得宝宝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败血症。
三、外界环境因素
医院环境因素: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环境中,如果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病原体容易在宝宝之间传播。比如病房内空气、医疗器械等被病原体污染,就可能导致宝宝发生医院内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医护人员的手如果携带病原体,在接触宝宝时也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宝宝。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中如果有人携带病原体,如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家人与宝宝密切接触,就可能将病原体传给宝宝;家庭卫生条件差,宝宝生活环境不清洁,也容易增加宝宝感染病原体的机会,从而引发败血症。例如,家庭居住环境潮湿、不通风,有利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宝宝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感染风险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