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需先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治疗分非手术(牵引、保守制动)和手术(内固定),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还需防治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及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跌倒时的姿势等,了解受伤时间等基本信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如车祸等;老年人则常因低能量跌倒所致。
2.体格检查:查看受伤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畸形,髋关节活动受限情况等。老年人骨折后可能因疼痛不敢活动患肢。
3.影像学检查:
X线: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如正侧位X线能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骨折线走向、骨折端移位等情况。
CT及MRI: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需要进一步明确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时,CT可更清晰显示骨折细节,MRI可了解有无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神经情况等,尤其对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时评估更有帮助。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
皮牵引:适用于一些稳定性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皮牵引装置使患肢保持适当的位置,减轻疼痛,防止骨折进一步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皮牵引需注意牵引重量和时间,避免过度牵引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皮牵引时要关注皮肤情况,防止压疮。
骨牵引: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可采用骨牵引,如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等。通过牵引调整骨折端的位置,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保守制动:使用髋“人”字石膏等固定方式,限制患肢活动,促进骨折愈合。但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等情况,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适用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螺钉将股骨头与股骨干固定,利用杠杆原理分散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手术中要注意骨质量,选择合适的螺钉长度和直径。
动力髁螺钉(DCS):对于部分复杂骨折也可应用,固定相对可靠。
髓内固定系统:如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等,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要注意髓内钉的位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锻炼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2.中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度和负重能力。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步态训练等。老年人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平衡能力的训练,防止再次跌倒。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并发症防治
1.肺部感染: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可定期翻身拍背。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重呼吸道管理。
2.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进行下肢静脉泵等物理预防措施,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老年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要警惕深静脉血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需谨慎评估风险)。
3.压疮: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压疮,要定期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更要注意受压部位的护理。
4.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