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因包括自身因素和入侵途径,临床表现有一般和特殊表现,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等,治疗用抗生素和支持治疗,预防需孕期保健、产时防护及新生儿护理,预后视情况而定,早期诊断治疗大部分预后好,严重者预后差。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通常以细菌为主,也可由真菌、病毒等引起。
二、病因
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胃酸少,血中补体水平低等,容易让病原体侵入并定植。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免疫功能更不成熟,发病风险更高。
病原体入侵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等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比如母亲有羊膜腔感染时,病原体易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胎儿可能接触到母亲产道中的病原体而感染。
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比如脐部护理不当,细菌从脐部侵入血液循环。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新生儿可能出现反应差、嗜睡、拒奶、不哭、体温不稳定等,足月儿常体温升高,早产儿则体温不升或体温偏低。
特殊表现
黄疸: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因为病原体感染影响了肝脏的代谢功能。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这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休克表现:皮肤苍白、花纹,血压下降,尿少等,严重时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等,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
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可确诊,但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细菌感染时CRP明显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
降钙素原(PCT):细菌感染时PCT升高,若PCT正常可辅助排除败血症。
五、治疗
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即应使用抗生素,根据病原菌可能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早发型败血症常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晚发型败血症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
支持治疗
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根据新生儿情况调节环境温度,如早产儿需要放置在暖箱中。
供氧:有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时给予吸氧,保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新生儿可能出现的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供给,可通过静脉营养或喂养等方式。
六、预防
孕期保健:母亲孕期要注意卫生,避免感染,定期产检,若有感染及时治疗。
产时防护: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胎儿感染机会。
新生儿护理
脐部护理:保持新生儿脐部清洁干燥,每天用碘伏消毒脐部。
皮肤黏膜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口腔黏膜也要注意清洁。
避免交叉感染: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避免过多人员接触新生儿,尤其是有感染的人员。
七、预后
新生儿败血症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严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预后较差,可能会留下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等。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更要密切观察,积极治疗,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