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骨关节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减轻体重、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软骨保护剂)、物理治疗(热疗、电疗)和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特殊人群治疗需各有侧重,儿童罕见且多保守治疗,老年、女性、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对关节冲击较小,可在不增加关节负荷的情况下锻炼关节功能。以游泳为例,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重量对关节的压力,患者在水中进行屈伸膝关节等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对于年龄较大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可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如缓慢地屈伸膝关节、髋关节等,每天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以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可参与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及胶原纤维的合成,刺激软骨细胞产生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蛋白多糖,延缓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和疾病进展。
物理治疗
热疗: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使用热敷袋对疼痛关节部位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能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症状。
电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减轻疼痛感觉。TENS仪可将电极片放置在疼痛关节附近的皮肤表面,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流强度,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对缓解退行性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有一定效果。
手术治疗
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关节内有游离体、滑膜增生明显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关节镜可以清除关节内的游离体、修整磨损的软骨边缘等,改善关节症状。例如,对于因关节内游离体导致关节卡顿、疼痛的患者,关节镜手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截骨术:主要用于膝内翻或膝外翻等畸形的患者,通过改变下肢力线来减轻关节局部的负荷,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例如,对于因膝关节内翻导致内侧间室软骨磨损严重的患者,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调整下肢力线,使应力分布更均匀,从而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晚期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人工关节置换术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假体松动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退行性骨关节炎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有关,治疗需格外谨慎,以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手术等有创操作;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更易出现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应密切监测;女性患者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骨代谢,在治疗中除关注关节病变外,还需兼顾激素相关的骨代谢调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