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是否传染取决于病因,病毒性黄疸肝炎具传染性,非病毒性则无。不同类型黄疸肝炎有不同特点,患者应依病因治疗与隔离,接触者需依情况采取防护或关注自身健康,儿童等特殊人群接触时也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毒性肝炎导致的黄疸肝炎具有传染性: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引起的黄疸肝炎。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等;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性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丁型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戊型肝炎也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由污染水源引起暴发流行。
非病毒性肝炎导致的黄疸肝炎不具有传染性:像药物性肝炎(因服用某些药物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等原因引起的黄疸肝炎,是由于药物、自身免疫异常、酒精摄入过多、脂肪代谢紊乱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所以不具有传染性。
不同类型黄疸肝炎的具体情况
甲型黄疸肝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发病,发病急,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通过及时隔离治疗,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且一般不会转为慢性。
乙型黄疸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后病程变化较多,有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等不同情况。急性乙肝部分患者也可自愈,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可能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在其病毒复制活跃期具有较强传染性。
丙型黄疸肝炎:丙型肝炎多数患者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容易慢性化,一旦转为慢性,就可能缓慢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在病毒RNA阳性时具有传染性。
戊型黄疸肝炎:戊型肝炎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相对严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儿童感染戊型肝炎多为亚临床型,其流行特点常呈水源性暴发。
非病毒性黄疸肝炎
药物性黄疸肝炎:有明确的用药史,在停用相关可疑药物后,病情可能逐渐好转,不存在病原体传播,不具有传染性。
自身免疫性黄疸肝炎:是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的,没有传染性。
酒精性黄疸肝炎: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不存在病原体,不具有传染性,通过戒酒等治疗,病情有可能改善。
脂肪性黄疸肝炎:主要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有关,是由于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引起的肝脏炎症,不具有传染性,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病情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对于黄疸肝炎患者及接触者的建议
患者方面:如果是病毒性黄疸肝炎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病因接受相应治疗,同时进行适当隔离(如甲型、戊型肝炎患者要注意消化道隔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接触者方面:与甲型、戊型黄疸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如家庭成员等,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与乙型、丙型黄疸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如性伴侣等,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的,其他家庭成员可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感染;对于非病毒性黄疸肝炎患者的接触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预防措施,但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与黄疸肝炎患者接触时更要注意防护,比如甲型、戊型肝炎流行期间,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黄疸肝炎等疾病的儿童,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