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引发败血症的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人群(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皮肤黏膜屏障受损人群(皮肤破损者、黏膜屏障受损者)、有侵入性操作的人群(留置导管患者、接受手术患者)及基础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肝硬化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易受细菌侵袭引发败血症,如儿童免疫系统未完善、老年人免疫衰退等。
一、免疫力低下人群
(一)儿童
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如婴儿期,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例如,早产儿由于出生时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包括免疫系统,发生感染后更易进展为败血症。
(二)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衰退,胸腺萎缩,T细胞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杀菌等功能也减弱,同时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进一步削弱机体抵抗力,容易发生败血症。比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机体防御功能受损,易发生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
(三)免疫抑制患者
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使机体抵御病原体能力下降;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严重缺陷,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
二、皮肤黏膜屏障受损人群
(一)皮肤破损者
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有破损时,如割伤、擦伤、烧伤等,病原体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体内。例如严重的烧伤患者,皮肤大面积受损,创面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环境,细菌可迅速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二)黏膜屏障受损者
口腔黏膜破损时,如口腔溃疡,口腔内的细菌可能乘虚而入;胃肠道黏膜受损,比如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导致屏障功能破坏,肠道内的细菌易移位进入血液;泌尿系统黏膜受损,如膀胱炎、尿道炎时,细菌可从尿道上行感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三、有侵入性操作的人群
(一)留置导管患者
长期留置静脉导管、导尿管等的患者,导管成为细菌侵入血液的途径。例如留置静脉导管时,皮肤表面的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管;留置导尿管时,细菌可通过尿道、导管进入泌尿系统进而入血引发败血症。
(二)接受手术患者
手术过程中人体组织损伤,机体防御屏障被破坏,且术后患者抵抗力可能暂时下降,同时手术切口存在感染风险,若细菌侵入血液就会导致败血症。比如腹部手术患者,肠道细菌可能移位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四、基础疾病患者
(一)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机体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影响,吞噬和杀菌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易发展为败血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数倍。
(二)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低蛋白血症,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肠道淤血、水肿,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肠道细菌易移位入血;另外,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也削弱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容易引发败血症。
(三)恶性肿瘤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消耗、放化疗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且肿瘤本身可能引起梗阻、坏死等,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容易发生感染并进展为败血症。例如白血病患者骨髓被肿瘤细胞浸润,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白细胞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易发生感染性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