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由高处坠落、重物砸击等致伤,有疼痛、肿胀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儿童、老年人、青壮年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解剖结构基础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其结构较为特殊,跟骨结节、跟骨体等部位骨质结构有一定特点,这些结构特点决定了跟骨骨折的常见部位及受伤机制等情况。从力学角度看,跟骨在足部负重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力传导作用,当受到外力时,容易发生骨折。
常见受伤机制
高处坠落:人体从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身体的重力等能量集中作用于跟骨,导致跟骨骨折。例如建筑工人从高处坠落,足部先着地,很容易引发跟骨骨折。
重物砸击:比如施工现场的重物意外坠落砸到脚部,强大的冲击力作用于跟骨,致使跟骨骨折。
扭伤:对于骨质疏松的人群,轻微的足部扭伤也可能引发跟骨骨折,因为骨质疏松使得跟骨骨质强度下降,承受外力的能力减弱。
临床表现
疼痛:受伤后跟部出现明显疼痛,且在站立、行走等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严重的跟骨骨折疼痛更为剧烈。
肿胀:跟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损伤等因素导致。肿胀严重时,皮肤可能会出现张力性水疱等表现。
畸形:部分严重的跟骨骨折可能会出现跟部畸形,例如跟骨结节上移、跟骨宽度增加等畸形表现,这是因为骨折端移位明显导致。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等原因,足部的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患者难以正常行走、屈伸足部等。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跟部的压痛部位、肿胀情况、畸形表现等,初步判断是否有跟骨骨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跟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看到跟骨的骨折线、骨折移位等情况,能够初步判断骨折的类型等。
CT检查:对于跟骨骨折的诊断更为准确,可以清晰地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大小、移位方向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石膏固定,通过石膏固定限制足部的活动,促进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同时,需要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受损严重的跟骨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跟骨的正常高度等。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将骨折块复位并使用内固定材料固定,以促进骨折的良好愈合和恢复足部的功能。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跟骨骨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需要特别关注。儿童跟骨骨折可能与玩耍时的意外损伤等有关。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骨骼还在发育,要尽量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在固定等处理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潜力,避免过度固定影响跟骨的正常生长。
老年人:老年人跟骨骨折多与骨质疏松有关。老年人治疗时,除了考虑骨折的复位固定外,还需要注重骨质疏松的治疗。因为骨质疏松会影响骨折的愈合,所以需要采取措施改善骨密度等情况,例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因为老年人再次受伤导致骨折不愈合等情况的风险较高。
青壮年:青壮年跟骨骨折多由较大外力引起,治疗上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康复过程中,青壮年的恢复潜力相对较好,但也需要遵循正规的康复训练计划,以促进足部功能的尽快恢复,避免出现足部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