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检查、体位消毒)、手术入路选择(外侧入路常用、内侧入路特殊情况用)、骨折复位固定(恢复解剖形态、选合适内固定物固定)及术后处理(伤口处理、康复护理观察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步骤有不同注意事项以保证手术效果及患者康复。
一、术前准备
1.评估与检查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受伤机制、既往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跟骨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准确判断跟骨骨折的具体形态,如跟骨的Bhler角、Gissane角等指标的改变情况,以确定手术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需提前评估并调整机体状态以适应手术。
2.体位与消毒
患者一般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常规进行手术区域的消毒,范围包括患侧下肢自大腿上1/3至足趾的区域,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手术入路选择
1.外侧入路
是最常用的入路方式。沿跟骨外侧的自然凹陷处做切口,起自腓骨尖上方约5cm处,向下延伸至跟骨结节下方约2cm处。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暴露跟骨外侧壁及关节面等结构,对于大多数跟骨骨折,尤其是关节内跟骨骨折,外侧入路能够提供良好的操作视野。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在采用外侧入路时需更加精细操作,避免损伤骨骺等结构。
2.内侧入路
适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跟骨骨折,如内侧壁严重移位的骨折等。切口位于跟骨内侧,自内踝下方开始,沿跟骨内侧缘延伸。但内侧入路相对外侧入路暴露范围有限,临床应用不如外侧入路广泛。
三、骨折复位与固定
1.复位操作
对于关节内跟骨骨折,首先需要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包括恢复Bhler角和Gissane角等。通过骨膜剥离器等器械撬拨、牵引等方法,将移位的跟骨骨折块进行复位。在复位过程中,要借助影像学监测,如C型臂X线透视,实时观察骨折复位情况,确保关节面恢复平整。不同年龄患者复位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更要注重对骨骺等生长结构的保护,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保证足部正常生长发育。
2.内固定选择与固定
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钢板、螺钉等。例如,对于跟骨外侧壁骨折,可采用外侧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对于关节内骨折,可能需要通过螺钉对关节面骨折块进行固定。将合适的内固定物放置在相应位置,通过螺钉等将骨折块与跟骨主体牢固固定,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在固定过程中,要确保内固定物的位置准确,避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可能较为疏松,在选择内固定物时需考虑骨质情况,必要时可选择合适的螺钉长度和型号以增强固定效果;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骺发育的内固定物。
四、术后处理
1.伤口处理
手术结束后,对伤口进行妥善的缝合,放置引流条等以引流可能的渗血。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红肿等异常表现。
2.康复护理
术后早期进行患肢的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考虑其身体机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训练,以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