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与胰岛素缺乏、升糖激素增多有关,常见诱因有1型糖尿病胰岛素突然减量或中断、2型糖尿病感染等,临床表现有糖尿病症状加重、酸中毒、脱水、意识改变等,实验室检查血糖等指标异常,治疗需补液、胰岛素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1.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加,血糖升高;同时,脂肪分解加速,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增多,当酮体生成超过组织利用能力时,血酮体升高,出现酮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2.升糖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和酮体生成。
二、常见诱因
1.1型糖尿病患者:多由于胰岛素突然减量或中断治疗诱发。
2.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诱因有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急性应激状态(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药物使用不当等。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原有的糖尿病症状加重,如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加重,伴乏力。
2.酸中毒表现:出现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可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腹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3.脱水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减退、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脱水时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4.意识改变:轻者可有烦躁不安,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
四、实验室检查
1.血糖:血糖显著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有时可更高。
2.血酮体: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以上。
3.血气分析:血pH值下降,<7.35,碳酸氢根降低,阴离子间隙增大。
4.尿常规: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
五、治疗原则
1.补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迅速补充生理盐水,恢复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肾功能。一般在开始数小时内补充大量液体,如无心力衰竭,开始时补液速度应快,前2小时可补充1000~2000ml,第1个24小时补液总量约4000~6000ml,严重脱水者可达6000~8000ml。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方案,一般每小时给予0.1U/kg胰岛素,使血糖逐步下降。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水平及时补钾,一般在患者尿量>40ml/h时开始补钾,严重低钾时可适当增加补钾量。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一般情况下,经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酸中毒可逐渐纠正,轻、中度酸中毒经充分补液及胰岛素治疗后可自行纠正,不必补碱;只有当血pH<7.1,碳酸氢根<5mmol/L时,可适当补碱,一般用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血糖、血酮、电解质等指标,补液时需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补液过快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同时,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心理护理,安抚患儿情绪。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减退,补液时需注意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力衰竭,胰岛素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较为复杂,治疗时需兼顾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补液和胰岛素使用需谨慎,密切监测胎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