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阶段,发热期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低血压休克期血压下降、出现休克表现;少尿期尿量减少、有尿毒症表现;多尿期尿量增多、有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期体力渐恢复、症状渐缓解,不同人群在各期表现有差异。
一、发热期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部分患者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不同人群中,儿童发热可能相对更急,体温波动可能较成人更明显;老年人发热时需密切关注,因为其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发热可能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易出现其他并发症。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较为常见,可能是由于病毒血症导致头部血管扩张、神经受刺激等原因引起,程度可轻可重。
腰痛:腰部肌肉、神经等受到病毒影响,或肾脏等组织器官病变累及腰部相关区域导致,疼痛可放射至腹部等部位。
眼眶痛:主要是因为眼周组织水肿、充血等,可能与病毒引起的全身毛细血管损伤等因素有关,患者会感觉眼眶部位有明显胀痛感。
二、低血压休克期症状
血压下降:当病情进展到低血压休克期时,患者血压会出现明显下降,收缩压可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表现,这是因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心血管疾病,血压下降时更易出现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等严重情况;儿童则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休克表现:患者可出现烦躁、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情况,这是由于组织灌注不足,各脏器缺血缺氧所致。同时,可能伴有心率加快,以试图维持血液循环,但后期心率可能逐渐减弱。
三、少尿期症状
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尿的发生与肾脏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有关。患者此时可能出现水肿,常见于颜面、双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儿童少尿时需注意观察水肿情况以及是否影响呼吸等,因为儿童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肿对呼吸等的影响可能更明显;老年人少尿时要警惕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的可能。
尿毒症表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体内代谢废物积聚,刺激胃肠道所致。还可能有头晕、头痛、嗜睡甚至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是由于毒素潴留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四、多尿期症状
尿量增多:随着病情恢复,肾脏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24小时尿量可超过2000ml。在多尿早期,肾脏浓缩功能仍未完全恢复,尿液渗透压较低;到多尿后期,尿液渗透压逐渐接近正常。
水电解质紊乱:由于大量排尿,可导致钾、钠等电解质丢失,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表现,或出现低钠血症相关的食欲不振、恶心、精神萎靡等症状。对于儿童,水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需及时监测和纠正;老年人本身电解质调节功能较差,更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情况。
五、恢复期症状
体力恢复:经过多尿期后,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体力开始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有的患者可能在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体力。儿童恢复期相对成人可能恢复速度稍快,但也需注意营养补充等促进恢复;老年人恢复期可能较长,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活动。
症状缓解: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基本消失,各种实验室检查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如血常规中血小板、白细胞等计数恢复到正常范围,肾功能指标逐渐正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