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股骨头骨折的急救需制动与平稳搬运;诊断靠X线、CT、MRI等检查;治疗分保守与手术,保守适用于稳定型且不耐受手术者,需防并发症,手术针对明显移位,包括空心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做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增关节活动度,后期恢复下肢功能。
一、急救处理
1.制动与搬运:如果怀疑大腿股骨头骨折,首先要让患者制动,避免骨折端进一步移位造成更严重损伤。搬运时要保持患者身体平稳,最好使用担架等工具,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移动,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等可能伴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当搬运可能加重病情。
二、诊断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股骨头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初步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骨折的细微结构,对于判断骨折的移位情况、骨折块的大小等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X线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MRI检查:在骨折早期,MRI可以更早地发现骨髓水肿等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股骨头骨折。对于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MRI能更全面评估骨折相关情况。
三、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稳定型股骨头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情况,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牵引等方式维持骨折部位的复位,如皮牵引或骨牵引。牵引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防止牵引导致皮肤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牵引重量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调整。
康复护理:保守治疗期间需要长期卧床,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对于受压部位要定期按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股骨头骨折,一般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对于合并有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要在病情稳定后尽快安排手术,减少骨折后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手术方式
空心钉内固定术:适用于年轻患者的股骨头骨折,通过空心钉固定骨折端,保留股骨头的血运,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空心钉规格,并且要注意手术操作对骨骺的影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股骨头骨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骨折难以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情况,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选择。手术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疼痛,使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但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四、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骨折初期都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手术患者,在术后早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进展,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锻炼。如果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要注意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等不利于假体稳定的动作。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要更加轻柔、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要进行全面的下肢功能康复锻炼,包括步态训练等,恢复下肢的正常运动功能。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锻炼时的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