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与腰间盘突出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和治疗原则上有不同表现,腰椎管狭窄有多种病因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表现多样,影像学有相应特点,治疗分保守和手术;腰间盘突出因退变等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有特定症状,影像学有特征,治疗也分保守和手术,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方面可能有差异。
腰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其中至少一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退变是基础因素,此外,腰部损伤、妊娠等也可能诱发腰间盘突出,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男性相对更易患腰间盘突出,可能与男性从事体力劳动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
腰椎管狭窄:症状相对多样且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可复发。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是其较特征性表现,患者还可能有下腰痛、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如鞍区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可因姿势改变而有变化,比如前屈位症状可减轻,后伸位可加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表现相对复杂,而年轻患者症状相对相对局限一些。
腰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腰痛,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神经根走行分布,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部分患者有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妊娠期间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腰间盘突出症状可能有所不同,比如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或恢复相对缓慢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特点
腰椎管狭窄: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骨质增生等;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形态、狭窄程度、骨质增生情况、黄韧带肥厚等;磁共振成像(MRI)可更直观显示脊髓、神经受压情况,明确椎管内结构改变,能清晰看到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的具体部位和程度。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影像学表现上,年轻患者先天性椎管狭窄在X线等检查上可见椎管管径相对较小等表现,中老年患者则以退变导致的椎管狭窄相关影像学改变为主。
腰间盘突出: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如膨出、突出、脱出等)以及对脊髓、神经根压迫的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在影像学上无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妊娠时由于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可能在MRI等检查上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有其自身特点,比如可能因腹部压力等因素影响,突出表现可能与非妊娠状态有所不同。
治疗原则
腰椎管狭窄:症状较轻时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牵引、按摩、理疗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减压手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谨慎评估,而年轻患者手术预后相对可能更好一些,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
腰间盘突出:同样先尝试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牵引、理疗、药物治疗等。若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髓核摘除术等。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对治疗的影响,比如在药物选择等方面要谨慎,避免影响胎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