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病因包括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致感知下降、自主神经病变致皮肤干燥皲裂等)和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致供血不足、微血管病变致微循环障碍),诱因有足部受伤(机械性损伤、烫伤冻伤等)、足部卫生不良(不勤洗脚、不勤换袜子等)、血糖控制不佳(加重神经和血管病变,不同年龄等患者受影响及有相关病史者风险更高)。
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感觉神经。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例如,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导致对足部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无法及时察觉足部的微小损伤,如鞋子的摩擦、异物的刺入等,从而容易引发足部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足部的汗腺分泌,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还会使足部的肌肉失去正常的神经调节,影响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导致足弓异常等,使足部受力不均匀,局部压力增加,容易引起溃疡等病变。
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谢紊乱,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比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使得足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减少,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溃疡且难以愈合。
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足部的小血管,影响微循环。微循环障碍会导致足部组织的营养供应进一步减少,加重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不利于足部的健康。
糖尿病足的诱因
足部受伤
机械性损伤: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如果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鞋子过紧、过硬,或者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容易导致足部受到摩擦、挤压、刺伤等机械性损伤。例如,穿高跟鞋或者不合脚的新鞋,长时间行走后可能会在足部某一部位形成水疱、擦伤等,若未能及时处理,就可能引发感染,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足。
烫伤或冻伤: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发生烫伤或冻伤。比如,在泡脚时水温过高而未能及时察觉,或者在寒冷天气未做好足部保暖措施而导致冻伤,这些损伤都为细菌等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机会,从而诱发糖尿病足。
足部卫生不良
不勤洗脚:部分糖尿病患者不注重足部卫生,长时间不洗脚,导致足部皮肤污垢堆积,容易滋生细菌。细菌在足部皮肤繁殖,可能引起皮肤感染,若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向深部组织蔓延,引发糖尿病足。
不勤换袜子:穿着不清洁的袜子,容易使足部处于潮湿、温暖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例如,袜子长时间穿着后,脚部的汗液、皮屑等会附着在袜子上,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加了足部感染的风险。
血糖控制不佳
长期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足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而血糖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当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时,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神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例如,血糖过高会使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快,从而显著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血糖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出现足部并发症;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也可能因长期的高血糖影响足部的神经和血管发育,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病几率。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若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对足部神经和血管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有足部溃疡等病史的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病情更容易复发和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