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败血症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感染因素和其他高危因素。自身因素有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薄弱;感染因素有产前、产时、产后感染;其他高危因素有低出生体重、侵入性操作。
一、宝宝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和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早产儿,其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相对较弱,吞噬和杀灭细菌的能力较差。例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均低于足月儿,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不足,使得细菌容易在体内繁殖并侵入血液。
婴儿期的宝宝体内抗体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出生后逐渐消耗,而自身产生抗体的能力有限,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弱,当有细菌入侵时,更容易引发败血症。
2.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薄弱
宝宝的皮肤角质层较薄,且皮肤的防御功能不完善,若皮肤有破损,如擦伤、抓伤等,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体内。例如,宝宝在活动过程中不小心擦伤皮肤,如果没有及时清洁和处理,细菌就可能从伤口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宝宝的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也不够成熟,胃肠道黏膜通透性相对较高,一些细菌或其毒素可能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比如,当宝宝发生腹泻时,肠道黏膜受损,肠道内的细菌更容易移位进入血液,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宝宝的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较差,清除细菌的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发败血症。
二、感染因素
1.产前感染
母亲在孕期有感染情况,如母亲患有败血症、泌尿系统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细菌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例如,母亲孕期发生严重的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胎盘,进而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在宫内就发生败血症。
胎膜早破时间过长时,细菌容易从阴道上行感染胎儿。一般来说,胎膜早破超过24小时,胎儿感染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因为阴道内的细菌有更多时间上行侵入宫腔感染胎儿,进而引发胎儿败血症。
2.产时感染
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器械助产等,宝宝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例如,产程延长时,宝宝经过产道的时间较长,接触细菌的机会增加;器械助产可能会对宝宝的皮肤、黏膜造成一定损伤,为细菌侵入提供了途径,从而引发败血症。
3.产后感染
宝宝出生后,皮肤、黏膜、脐部等部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比如,脐部是宝宝出生后的一个特殊部位,如果脐带结扎不规范、脐部护理不当,如脐部被尿液、粪便污染等,细菌就容易在脐部繁殖并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另外,宝宝的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发生感染时,如肺炎、肠炎等,细菌也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例如,宝宝发生肺炎后,肺部的炎症病灶中的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败血症。
三、其他高危因素
1.低出生体重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由于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善,各器官系统尤其是免疫系统的发育更不成熟,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进展较快,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例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的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对细菌的抵抗力极弱,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发展为败血症。
2.侵入性操作
宝宝接受一些侵入性操作,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这些操作可能会破坏皮肤、黏膜的屏障,为细菌侵入体内提供机会。例如,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宝宝,导管部位容易发生细菌定植,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而且,侵入性操作还可能导致宝宝的机体应激反应,进一步削弱其免疫功能,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