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发属分离障碍与转换障碍范畴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有分离性及转换性症状发病涉心理社会、神经生理、神经生化机制诊断综合病史等排除其他病依典型表现临床诊断治疗含心理治疗如暗示、认知行为治疗及药物辅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避强化症状、营造家庭氛围,老年兼顾基础病、谨慎用药,女性关注情感需求并结合个体化方案。
一、定义
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具有易感素质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旧称“歇斯底里”,属分离障碍与转换障碍范畴,其症状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但可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如情感爆发、遗忘等)或转换性症状(如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等)。
二、临床表现分类
(一)分离性障碍
1.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哭闹、喊叫、捶胸顿足、哭笑无常等,历时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具有表演性和夸张性。
2.遗忘:对近期重大事件全面遗忘,可表现为部分性或选择性遗忘,遗忘内容常与精神创伤相关。
3.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双重或多重人格,即同一患者表现出两种或多种不同身份状态,各有其独特的记忆、行为模式等。
(二)转换性障碍
1.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瘫痪、站立不能、震颤、抽搐等,瘫痪多为弛缓性,不符合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规律,腱反射通常存在。
2.感觉障碍:表现为失明(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失聪(听力测试无异常)、躯体感觉缺失等,感觉缺失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
三、发病机制
1.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长期心理冲突等可作为诱因,易感个体易受暗示影响而发病。
2.神经生理机制:涉及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等神经结构功能失调,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变化)相关。
3.神经生化机制:研究提示癔症发作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影响情绪、认知及躯体功能的调节。
四、诊断标准
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首先排除癫痫、脑器质性病变、精神分裂症等器质性或其他精神疾病。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心理社会因素,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进行临床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心理治疗
1.暗示治疗:利用患者的易受暗示性,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等方法缓解症状,适用于急性发作患者。
2.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致病的心理因素,纠正错误认知和行为模式,增强应对能力,减少复发风险。
(二)药物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可短期使用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用于缓解焦虑)、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用于改善抑郁情绪)等,但需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避免长期依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癔症
儿童癔症多与心理因素及家庭环境相关,需避免过度关注强化症状,家长应营造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及时与孩子沟通,通过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式帮助缓解症状,同时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二)老年癔症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情况,心理治疗应注重尊重和耐心沟通,避免刺激患者情绪,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患者耐受性,优先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三)女性癔症
女性患者可能因性别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情感压力、角色冲突等)更易发病,治疗中需关注其情感需求,通过心理支持帮助缓解心理负担,同时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注重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