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腕关节活动训练;中期开展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训练;后期有力量增强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整个过程需观察恢复情况并遵循个体化原则。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一)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1.目的: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2.方法:在骨折固定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上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可尽量用力收缩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轻柔进行,避免因力量过大导致骨折端移位等不良情况;老年患者要注意收缩力度适中,以自身能耐受为准,防止过度收缩引起不适。
(二)腕关节活动训练
1.目的:维持腕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
2.方法:患者可自主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活动,屈伸幅度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宜,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控制活动强度和时间,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等情况,过度活动可能加重不适;肥胖患者要考虑自身关节负担,适当调整活动幅度和频率。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一)肘关节屈伸训练
1.目的:逐步恢复肘关节的屈伸功能。
2.方法:可在医护人员指导或借助简单器械(如弹力带)进行。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缓慢进行肘关节的屈曲和伸展。初始屈曲角度不宜过大,一般从30°-40°开始,每次屈曲和伸展持续5-10秒,重复15-20次,每天3-4组。对于青少年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活动幅度;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可能影响血液循环,需更加注意训练后的恢复情况,可适当增加训练后的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的措施。
(二)前臂旋转训练
1.目的: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非常重要。
2.方法:患者取坐位,上臂固定,做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旋前和旋后幅度逐渐增加,从10°-15°开始,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5-20次,每天3-4组。对于从事精细工作的患者,如工程师等,恢复前臂旋转功能尤为重要,需按照康复计划坚持训练;妊娠期女性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体位,避免长时间处于不当体位影响胎儿,可选择舒适的体位进行训练。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一)力量增强训练
1.目的:增强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肢体功能。
2.方法:可使用哑铃等器械进行锻炼。进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抗阻训练,如手持哑铃进行屈肘和伸肘动作,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的情况,选择哑铃重量要适中,避免因力量过大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或加重骨质疏松;儿童患者在力量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力量的小器械,且家长需在旁监护,确保训练安全。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目的: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
2.方法:进行诸如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活动的模拟训练。例如练习用患侧手穿衣时,可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家属要给予更多协助和耐心引导;对于长期卧床后进行康复的患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避免因急于求成导致身体不适。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都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如疼痛程度、肿胀情况、关节活动度变化等。如果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加重或关节活动受限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就医。同时,康复训练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愈合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