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外耳疾病,好发于耳轮脚前等部位,分无症状期和感染期,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窦道造影诊断,非感染期注意清洁,感染期抗感染、处理脓肿,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可根治,孕期保健可预防,术后预后良好但感染反复发作有不良后果。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是胚胎发育时期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形成的遗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它是位于耳前的一种盲管,深浅、长短不一,有的还可有分支。
发病情况
人群分布:男女均可发病,发生率因种族等因素略有差异,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2%-2.2%。
好发部位:多发生于耳轮脚前,也可出现在耳廓其他部位及其周围皮肤。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
多数患者在无症状期无任何不适,仅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耳前有一小孔。这是因为瘘管通常较细小且多为盲端,未发生感染等情况时,不影响正常生活。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表述能力有限,往往也是在家长发现耳前小孔时才被察觉。
感染期表现
局部红肿、疼痛:当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生感染时,首先出现耳前局部红肿、疼痛。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脓肿,此时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儿童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因为局部疼痛不适会影响其正常的情绪和活动。
脓肿形成与破溃:感染加重后可形成脓肿,脓肿成熟后可自行破溃,流出少量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如果儿童患者瘘管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局部情况,因为儿童皮肤薄,感染扩散相对较快。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发现耳前皮肤的小孔,按压小孔周围时,有的患者可挤出少量白色黏稠样分泌物,有臭味。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不配合而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瘘管的走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能较好地显示瘘管的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窦道造影:通过向瘘管内注入造影剂,X线摄片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形态、走行及分支情况,对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谨慎操作,避免因造影剂等因素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治疗
非感染期的处理
对于无症状的先天性耳前瘘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家长要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挤压耳前瘘管部位,尤其是儿童好奇心强,容易用手去触摸或挤压,需加以引导。
感染期的处理
抗感染治疗:当发生感染时,首先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可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且要按照医嘱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控制感染。
脓肿处理:如果形成脓肿,需进行切开引流,将脓液排出。儿童患者脓肿切开引流后,要注意局部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定期换药,观察局部恢复情况。
手术治疗:感染控制后,一般建议进行手术切除瘘管,这是根治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唯一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对于儿童患者,要在感染控制后身体状况较好时进行手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要完整切除瘘管及其分支,避免复发。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预防及预后
预防
主要是做好孕期保健,尽量避免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的因素,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合理用药等,从源头降低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发生风险。
预后
先天性耳前瘘管经手术彻底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但如果感染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局部瘢痕形成等不良后果。儿童患者术后要注意局部护理,避免搔抓等,促进伤口愈合,提高预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