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按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后)分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和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有肌肉力量渐进性和关节活动度进一步训练;后期包含负重训练及平衡与协调训练,各阶段训练针对相应适用人群有具体方法,以促进骨折恢复及肢体功能康复。
适用人群:适用于所有胫腓骨骨折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何。
具体方法:患者可在骨折部位不活动的情况下,主动收缩下肢肌肉,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助于骨折端的稳定。
关节活动度训练: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良好的胫腓骨骨折患者,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轻柔进行,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要缓慢、适度,防止关节僵硬。
具体方法: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患者平卧,尽量勾起脚尖,使脚背尽量靠近小腿,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还可进行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在骨折固定稳定的情况下,缓慢弯曲膝关节,再伸直,每次活动范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这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预防关节粘连。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肌肉力量渐进性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部位稳定,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训练强度可适当调整,例如年轻、运动爱好者可适当增加强度,老年患者则需循序渐进。
具体方法: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患侧下肢伸直,缓慢抬高至离床面15-30厘米,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还可进行靠墙静蹲训练,患者背靠墙,屈膝下蹲,使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每次保持10-2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些训练可以逐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为后期的负重行走做准备。
关节活动度进一步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情况允许进一步活动的患者。儿童患者在训练时要更加轻柔,密切观察其反应;老年患者可在无痛范围内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
具体方法:增加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可进行踝关节的旋转活动,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旋转10-15次,每天3-4组;膝关节可在他人辅助下或借助康复器械进行更大范围的屈伸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持续改善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进一步加重。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后)
负重训练:
适用人群: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认骨折愈合良好的患者。不同患者负重时间和重量需根据个体情况确定,例如年轻患者愈合快可较早开始部分负重,老年患者愈合慢则需延迟。
具体方法:可先在平行杠内进行部分负重训练,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缓慢将体重转移到患侧下肢,从少量负重开始,逐渐增加负重重量,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随着恢复情况好转,可逐渐过渡到扶拐行走,然后逐步增加负重程度,直至完全负重行走。通过负重训练可以使下肢适应身体重量,恢复正常的步态和行走功能。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较好,准备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的患者。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训练重点有所不同,如运动员需加强平衡和协调能力以恢复运动功能,普通患者则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平衡。
具体方法:可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患者站立位,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患侧下肢单腿站立,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每次10-20秒,每天3-4组;还可进行走平衡木、踩平衡垫等训练,增加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