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病程短,有明显全身及局部症状,早期X线等检查有相应表现,治疗以早期抗生素及局部制动为主;慢性骨髓炎由急性迁延而来、病程长,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有窦道等表现,影像学有骨质特殊改变,治疗多需手术结合术后抗生素及康复,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表现有一定特点但核心病理及治疗等有规律。
一、病程方面
急性骨髓炎:多为急性发作,起病急骤,病程相对较短,一般在数天至几周内,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经血行等途径感染骨组织,短期内就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表现,如高热、局部剧烈疼痛、红肿等症状。儿童由于骨骼生长发育特点,血行感染更易发生急性骨髓炎,且起病可能相对更急,需密切关注其体温、肢体活动等情况。成人也可患急性骨髓炎,但病因可能与外伤后感染等有关。
慢性骨髓炎:通常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迁延而来,病程较长,往往超过3个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在急性发作期后会有缓解期,但会反复出现急性发作,局部可能有窦道形成、死骨排出等情况,病情迁延不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慢性骨髓炎,但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恢复可能更困难。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骨髓炎: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的剧烈疼痛、肿胀、皮温升高,肢体活动受限,压痛明显。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肢体疼痛而拒绝活动,需注意与小儿常见的扭伤等情况鉴别。
慢性骨髓炎: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急性发作时可能有低热、消瘦、贫血等表现。局部主要表现为反复流脓的窦道,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有时可见死骨排出,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压痛,骨骼可能出现变形、增粗等情况,长期患病会影响肢体的功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能出现骨骼变形等情况,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变形可能会影响其身高、肢体长度等发育。
三、影像学表现方面
急性骨髓炎:早期(1-2周内)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0-14天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疏松等改变。CT检查可更早发现骨皮质周围的软组织肿胀等情况。MRI检查对早期骨髓炎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发病几小时内就可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儿童急性骨髓炎由于骨骼特点,骨膜下脓肿等情况可能更易通过影像学发现,需及时进行影像学评估以指导治疗。
慢性骨髓炎: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与增生同时存在,可见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死骨形成等,死骨表现为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的炎性区。CT可更清晰地显示死骨的位置、大小以及窦道的走向等。MRI能较好地显示病变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以及骨髓内的炎症范围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相似,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考虑到生长发育对骨骼结构的影响,在评估骨质改变时要综合判断。
四、治疗方面
急性骨髓炎:早期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同时可配合局部制动,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以减轻疼痛和防止炎症扩散。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慢性骨髓炎:单纯抗生素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多需要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窦道切除术等,手术要彻底清除病灶,术后可能还需要继续使用抗生素。对于一些病情复杂、多次手术的患者,康复治疗也很重要,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儿童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康复要注重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患者则要注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