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检查包括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RP)、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降钙素原检测及其他辅助检查(乳酸测定、凝血功能检查)。血液常规检查中败血症患者白细胞总数等有相应变化,CRP迅速升高;血培养是确诊重要依据,骨髓培养阳性率常高于血培养;PCT在败血症时明显升高,可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炎症;乳酸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败血症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及可能出现的DIC等并发症。
一、血液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败血症患者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也可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常有核左移及细胞内中毒颗粒。例如,研究表明,约60%-90%的败血症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80%。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白细胞变化可能更复杂,需结合具体年龄阶段分析,低龄儿童败血症时白细胞可表现为明显升高或降低。
2.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败血症时CRP迅速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CRP>10mg/L提示存在炎症反应,败血症时CRP常可明显高于此值,可达到数十甚至上百mg/L。在新生儿败血症中,CRP的检测也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CRP升高对败血症的诊断有较高的提示价值,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原学检查
1.血培养
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且采血部位要严格消毒。一般需采集2-3套血培养,每套包括需氧瓶和厌氧瓶。若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为后续的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病原菌可通过血培养检出。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血培养阳性率可能受影响,需要多次送检血培养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2.骨髓培养
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通常高于血培养,尤其对于已使用过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骨髓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菌。骨髓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病原菌更容易在骨髓中繁殖,所以骨髓培养对于败血症的确诊有重要价值。在儿童败血症中,骨髓培养也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儿童骨髓培养阳性率相对较高,但操作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骨髓污染。
三、降钙素原(PCT)检测
1.PCT的意义
PCT是一种蛋白质,在败血症时PCT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CT正常参考值一般<0.05ng/ml,败血症时PCT可升高至数ng/ml甚至更高。PCT对于鉴别败血症与非感染性炎症有一定价值,非感染性炎症时PCT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而败血症时PCT显著升高。对于老年败血症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PCT的变化可能更能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后的一个指标。
四、其他辅助检查
1.乳酸测定
败血症患者常存在组织灌注不足,可出现乳酸升高。乳酸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严重败血症患者乳酸水平可明显升高。对于不同年龄的败血症患者,乳酸测定的意义相似,但儿童患者由于其代谢特点,乳酸升高可能更早出现,需密切监测乳酸水平来评估组织灌注情况。
2.凝血功能检查
败血症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凝血功能异常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在老年败血症患者中,由于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功能减退,败血症时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需加强凝血功能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DIC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