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需先避免随意移动并评估生命体征,然后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情况,再进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阶段要评估并进行康复训练,持续管理疼痛,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及疼痛持续管理等,不同年龄段患者有不同需注意的方面。
一、紧急处理与初步评估
1.避免随意移动:当怀疑有脊柱骨折导致疼痛难忍时,首先要确保患者绝对不要随意移动,尤其是颈部和腰部,因为不当移动可能会加重脊髓损伤,导致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对于儿童来说,其骨骼和脊髓发育尚未成熟,错误移动造成的损伤风险更高,需特别谨慎。比如在交通事故现场发现脊柱骨折患者,应保持其身体在一条直线上,用硬板担架等专业工具搬运。
2.评估生命体征:同时要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情况,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脊柱骨折引发的疼痛可能会诱发心血管事件,所以生命体征的监测尤为重要。
二、医疗干预措施
1.影像学检查: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明确脊柱骨折的部位、类型和严重程度。X线可以初步筛选骨折情况,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MRI则有助于评估脊髓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骨折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脊柱骨折在影像学上可能有其独特特征。
2.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对于稳定性骨折且无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能会采取卧床休息的保守治疗方法。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要定期协助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鼓励其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同时可以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药物止痛: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比如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止痛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如果脊柱骨折严重,伴有脊髓损伤或不稳定骨折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脊髓压迫等。手术方式包括减压术、内固定术等。对于儿童脊柱骨折需要手术的情况,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
三、康复阶段的疼痛管理与功能恢复
1.康复评估:在康复阶段,首先要对患者的脊柱功能、神经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因导致脊柱骨折的患者,康复评估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康复评估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脊柱功能恢复的影响。
2.康复训练
脊柱活动度训练:逐步进行脊柱的活动度训练,包括屈伸、侧屈、旋转等,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肌肉力量训练:加强腰背部肌肉等的力量训练,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轻疼痛。可以通过仰卧位拱桥运动、俯卧位飞燕运动等方法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训练的频率和强度,避免给患者造成新的损伤。对于老年人,肌肉力量训练要更注重安全性,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跌倒等意外。
3.疼痛持续管理:在康复过程中,继续关注疼痛情况,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针灸等辅助缓解疼痛,但要确保物理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比如针灸治疗要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在脊柱附近不当操作加重损伤。对于有心理因素影响疼痛感知的患者,如长期疼痛导致焦虑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减轻对疼痛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