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石膏固定需先评估患者情况、准备材料,然后放置衬垫、缠绕石膏绷带、塑形、等待硬化,固定后要观察血液循环、保持石膏清洁干燥、指导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准备工作
1.评估患者情况:首先要对掌骨骨折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骨折的部位(如第1掌骨、第2-5掌骨等不同部位)、骨折的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皮肤破损、过敏史等)以及年龄因素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对于老年患者,需考虑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
2.准备材料:准备合适的石膏绷带、衬垫材料(如棉垫等)。石膏绷带的宽度应根据掌骨的粗细来选择,一般要能足够包裹固定部位并具有一定的强度。
二、操作步骤
1.放置衬垫
在患者掌骨周围放置衬垫,衬垫要平整,尤其是骨突部位,如掌骨头、掌骨颈等,以防止石膏压迫导致皮肤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衬垫要适当加厚且更注重对骨突处的保护;老年患者如果有骨质疏松,也需要加强对骨突部位的衬垫保护,避免石膏固定后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2.缠绕石膏绷带
从手指的远端开始向近端缠绕石膏绷带,每圈石膏绷带要重叠1/2-2/3。缠绕时要均匀用力,使石膏绷带紧密贴合,但又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对于掌骨骨折固定,要保证骨折部位得到有效的固定,通常要包括骨折部位的近侧和远侧关节。例如,第2-5掌骨骨折固定时,一般要固定掌指关节和腕关节部分范围;第1掌骨骨折固定时,要考虑拇指的功能位等情况。在缠绕过程中要不断调整石膏的形状,使其符合掌骨的解剖形态,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3.塑形
在石膏未完全硬化前进行塑形,使其更好地贴合手部的外形。对于儿童患者,塑形时要考虑到儿童手部的生长发育空间以及功能需求,尽量保证固定后不影响正常的手部生长和功能恢复;老年患者塑形时要根据其手部的生理结构特点,确保固定稳定且不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4.等待石膏硬化
让石膏在空气中自然硬化,一般需要一定时间,具体时间根据石膏的类型而定。在石膏硬化过程中,要避免触碰石膏导致变形,同时要观察患者手部的血液循环情况,如手指的颜色、温度、感觉等。如果发现手指出现苍白、发紫、温度降低、感觉麻木等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要及时松开石膏进行调整。
三、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观察血液循环
固定后要经常观察患者手指的血液循环状况。儿童患者由于新陈代谢较快,血液循环相对较丰富,但骨骼修复过程中要更密切观察;老年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更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问题。一般每1-2小时观察一次,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
2.保持石膏清洁干燥
要注意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防止石膏被水浸湿后强度下降。如果儿童患者活泼好动,容易弄脏石膏,要加强护理;老年患者如果行动不便,家属要协助做好石膏的清洁干燥工作。如果石膏被浸湿,应及时更换。
3.功能锻炼指导
在固定期间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尤其是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温和的关节活动,避免影响骨折愈合的同时促进手部功能恢复;老年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肌肉收缩等锻炼,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导致骨折移位。一般在骨折固定1-2周后可开始进行轻度的手指屈伸等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4.定期复查
按照医嘱定期带患者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儿童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高一些;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较慢,复查要及时关注骨折愈合进程。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